雪域高原播大爱——集团援建玉树英雄谱 |
史育斌——临危受命写华章 2011年8月25日,史育斌始任集团青海玉树援建工程前线指挥部执行总指挥,他还没有来得及考虑高原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便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援建工作。 为建立工作协调处置机制,他对指挥部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成立了前期、拆迁、技术质量、安全、行政保障等几个小组;根据指挥部成员均来自各二级单位,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特点和优势,史育斌将援建的12个项目逐一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要求每人每天详细报告工作进度和完成的工作量以及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将各种可预见问题及时在会议上解决掉。尤其是他注重从抓方案入手,以此为龙头,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实现了点与面的有效结合。 城建集团在建项目达10多项,劳动力经常出现紧缺状况,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成立房建和市政两支直属队作为后备军,哪里需要抢工,直属队就冲向哪里。事实证明:直属队在新寨东桥和45户民房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执行指挥,他在积极与上级和甲方协调的同时,更注重对工程进度全局的掌控。每天除非有其他会议需要他参加,他都会对所有在施的工地进行巡视两次,做到了然于心。在新寨东桥的施工过程中,北京市前指的一位副总指挥曾和他半开玩笑地说:“凭你们现在的进度,没人敢保证11月5号完成桥梁吊装任务!”史育斌微微一笑:“我保证!”事实结果是——11月1日新寨东桥桥梁吊装任务顺利完成,足足提前了四天! 在玉树高原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援建工作,领导的以身作则显得尤其重要。史育斌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就在他刚到玉树不到一周的9月2日晚上,当代桥第一跨进行第一次砼浇筑,他顾不得强烈的高原反应,亲自带队到现场指挥,从晚上8点一直盯到凌晨1点,直到打完最后一方混凝土才回去休息。 史育斌生活中性格随和,平易近人。他时刻关心职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一再嘱咐负责后勤管理的同志每天为大家准备好水果,定期体检,力争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指挥部人员都集中住在离项目部比较近的华尔泰达酒店,这是当地人搭设的简易板房,隔音效果特别差。史育斌工作很晚,回来时他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惊扰到劳累了一天的同志们。 刘占宝——“前店后场”战玉树 在玉树的日子里,他抓规划、跑前期、协调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逐步使各项工程建设走上了正轨。强烈的高原气候,给他的脸颊烙上了明显的“高原红”。办公室内侧有一个小门,通向主人的卧室。刘占宝戏称自己的房间是“前店后场”。 2011年,援建工程入决战阶段。由于立项规划设计方案迟迟没有审批下来,加上当地有些藏族同胞对拆迁不是很理解,给有些工程的开工建设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刘占宝倍感压力骤增。7月份,集团审时度势,成立了玉树援建工程指挥部,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的加入,对于刘占宝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雪中送炭。在执行指挥史育斌的带领下,刘占宝和大家并肩战斗,援建工程进展迅速,圆满完成今年北京市既定的援建玉树工程建设目标,并且得到了北京市前指和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 采访期间,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很专注的状态,但脸色隐隐显得有些疲倦。进入10月份后,玉树山上的植被都掉光了叶子,大气中的含氧量急剧下降,连他这样已经适应高原气候的身体都会呼吸短促,心跳加快,尤其是失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凌晨三点前入睡的时候很少。指挥部和建设公司的同志们都要在11月15日陆续撤离玉树,而他一直坚持到11月底,因为还有许多前期工作等着他做,为的就是明年一开春就可以大干了。 解金箭——高原上的“安全守护神” 在指挥部成员入住的华尔泰大酒店里,最活跃的要数集团安全部副部长解金箭了。这位来自东北的汉子,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十七八年,嗓门洪亮,说话诙谐幽默,工作干脆麻利,个性十分鲜明。 刚到玉树不久,针对工地现场安全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他马上采取了“三板斧”(三部曲)抓整改:先是开展临电和塔吊的专项治理,请专家,购设备,做方案,把塔吊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使整个配电系统达到“三级配电,逐级保护”的目标;二是举办农民工夜校,专门针对临时用电、起重机吊庄操作、土方施工等进行专门培训,确保人机安全;三是在整改完成后迅速召开现场会,组织各施工队主管队长、安全员、电工等20多人现场观摩,增加直观印象。“三板斧”过后,原先脏乱差的现象大大减少,现场管理明显改观,并得到北京市前指和玉树州、县领导的好评。 工作中的解金箭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生活中他却是一个非常心细的人。为了不让远在东北老家70多岁的老母亲牵挂,他每天都会按照在北京下班的时间准时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报平安,为了让母亲充分相信自己,还会编谎说“自己已经走到某某路上,马上就要到家了!”善意的谎言下,却透着一颗殷殷孝心! 在援建玉树的日子里,解金箭与同事们结下了战友情、同志谊。与他同屋的罗泽凤同志来到玉树后血压骤然升高,高压曾一度达到180,心率达到130,为了能让50多岁的老罗缓解高血压和胸闷等症状,他经常去附近的集市上采购些核桃,每天早上都会给老罗砸几个核桃和早餐一起吃。后来考虑到砸核桃会影响其他同志休息,于是就改为当天晚上剥好后第二天再用。核桃虽小,却折射出这位东北汉子善良朴实的心地! 裴如群、易 万——爱心筑暖房 在集团援建玉树的14项工程中,最难的、也是最出彩的就是新寨村45户民房的建设。之所以说它难,是因为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开工晚,工期紧。虽然在9月初进场施工,但由于拆迁难度大,到9月25日才完成最后一户搬迁工作,离前指要求具备入住条件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其次是劳动力严重不足,现场较为混乱。现场有3支队伍各自独立施工,水电不通,只能住在帐篷里。而且9月是雨季,经常晚上下一夜大雨,给第二天施工造成很大困难;三是现场条件复杂。由于45户民房地处山坡位置 ,最前排和最后排的层高竟能差8米,有的房基比房子本身还要高很多。为了不影响施工,只能边盖房边降方,造成现场大坑到处都是;四是设计频繁变更,户型反复修改,再加上个别藏民对施工不理解多次干扰,影响了施工进度。但就是这样,面对这么复杂的状况,指挥部的同志硬是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 说到45户民房,就不能不提到负责民房建设组织协调工作的两位年轻人:裴如群和易万。 这两位都是来自一线的青年主力,他们经验丰富,精力旺盛,敢吃苦,不怕苦。每天他们都会步行20多分钟赶到工地现场,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从技术、质量、进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把控,对年轻的技术管理人员都耐心地进行传、帮、带。 虽然是普通的民房建设,没有多高的技术和复杂的工艺,但小裴和小易都丝毫不敢懈怠,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据小裴介绍,施工期间,45户民房工程都有藏民现场代表天天在现场监督施工,更为苛刻的是,藏民连一块带有缺角的砖头都不允许使用。面对如此严格的“监工”,裴如群和易万深表理解:“毕竟这是他们未来的家啊!” 带着这份责任和重托,他们日以继夜地加紧施工,按照网络计划图的节点,每天下午五六点他们都在现场帐篷内召开碰头会,落实完成任务进度情况,分析分项没有完成的原因,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并把责任落实到人。第二天,按照会议要求逐项去抓落实。在小裴和小易以及他们的团队的努力下,10月18日实现全部结构封顶,11月10日,玉树援建民房工程中唯一带独立卫生间、档次最高的45户民房已经具备入住条件!进度快,质量好,标准高——这是北京市前指、青海省有关领导以及玉树州、县政府领导对工程的一致好评! 城建人的辛勤汗水和良苦用心也换来了藏民们的理解和感谢,他们热情地邀请建设者们到家里做客,吃藏餐、喝酥油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藏民现场代表才扎嘎一家更是迫不及待拿到新房的钥匙,马上开始了紧张而忙碌地装修,看着越来越漂亮的房子,她笑得合不拢嘴:“房子太漂亮了,我从来没有住过这么好的大房子!” 玉树是个大工地,到处是运输车辆,到处是围挡和脚手架,尘土飞扬。一天走下来,真真正正变成了“灰头土脸”!怀着一种好奇,记者问小裴:“你来到玉树80多天里,穿坏了几双鞋啊?”小裴不假思索:“两双皮鞋,两条裤子!”记者更加好奇,环境如此恶劣,穿坏两双皮鞋有情可原,那两条裤子又是怎么回事呢?小裴解释道:“我们施工的时候正好赶上雨季,在现场经常由于泥泞而滑倒,又没有办法换洗,所以,时间一久自然也就穿坏得快了。” 张岩玉——亲自排砖的高工 在玉树采访的时候,没有见到张岩玉。但张岩玉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作认真细致,态度诚恳踏实,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在玉树水文站样板间建设过程中,由于民工队施工标准太低,建成一个多月迟迟不能通过验收。张岩玉得知情况后,就赶到施工现场了解具体原因。他先是给民工详细讲解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施工工艺,看到民工还是一脸疑惑的样子,索性自己拿起砖头手把手地给民工教授起来,一直到民工看明白学会为止。原本以为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了,谁知道第二天他赶到现场一看令他哭笑不得:昨天施工的民工队嫌工艺太复杂、太辛苦卷铺盖走人了!无奈之下,他再次对新来的民工进行排砖培训,边实操边讲授,直到全部掌握了技术要领他才走。然而等到第四天他再次来到现场时,他竟然被雷到了:第二拨民工队因为同样的原因也跑路了!郁闷归郁闷,活还得接着干。他依旧耐心地挽起袖管手把手地教民工兄弟,最后把民工都感动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正是在这种认真执着的态度和精神感召下,水文站顺利通过了验收,认为已经达到了优质工程标准,得到了北京市前指的赞扬。 陈昊——政府“内线”培育者 陈昊,这位34岁的东北小伙子,是在8月初先于指挥部成员到达玉树前线的,主要负责援建项目的前期立项等工作。 说到刚到玉树的高原反应,陈昊有着强烈的切身体会。第一周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头疼、失眠,简直可以用“头痛欲裂”这个词来形容。第二周就是由牙疼带来的右脸肿胀,只能用半张嘴吃东西。最后疼得没办法,只好跑到北京市前指的卫生所看大夫,医生给他开了些药,并严肃地告诉他:“如果能坚持几天,估计没有多大问题。如果坚持不了就赶紧下山!”几天之后,他居然挺了过来,付出的代价是:不到一个月,掉了十多斤肉! 高原反应这一个“坎”算是扛过去了,接下来的工作也足足让他适应了一阵子。开始的时候,他按照在北京办事的常规去玉树州、县的各政府部门办前期手续,结果屡屡碰壁,不是说领导不在,就是说停电了办不了公,让他很是郁闷。后来他就与兄弟单位的同事交流经验,慢慢掌握了其中的门道。先是和各部门的办事人员搞好关系,等熟络之后,只要提前和具体办事人员提前沟通摸清情况之后,再决定在合适的时间赶过去办事,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据陈昊讲,在他努力下,已经建立培养了好多个“内线”了,为他跑前期立项省了不少劲儿。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陈昊白天跑援建玉树的前期立项工作,晚上还要负责“大本营”(工程总承包部)的信息化工作,可谓不亦乐乎。 武嘉兴——高原上的健康使者 在所有指挥部成员中,有一个年龄最小、也最受大家欢迎的人:他就是北京城建老年病医院的大夫、援建指挥部的随队医生,被誉为“高原白衣天使”的武嘉兴。 武嘉兴, 1984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未上玉树之前,作为医生的他,就已经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备足了防治高原反应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并且带来了防治腹泻、呕吐、失眠及牙痛、痔疮等疾病的药品。来到玉树后,他首先在城建集团玉树援建指挥部建立起了医务室,对工程指挥人员进行了常规体检,对50岁以上的人员进行了重点监测,并建立了详细的《诊疗记录本》。指挥部临时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马保义同志,由于长期操劳、居住环境恶劣,患上了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症,武医生运用娴熟的针灸及按摩技术进行治疗,很快就使马书记的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健康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虽说他是指挥部的随队医生,但武医生始终认为:“所有需要治疗的人,都是我的病人,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他与青藏爱施救助中心建立了联系,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他编制了《高原地区预防保健常识》,印发给援建管理人员和民工队。他还深入施工一线,发放宣传材料,为民工兄弟开展义诊活动,许多藏民朋友慕名前来,他也有求必应。据不完全统计,自他上玉树以来,仅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就用掉600余支,艾条约50余支! 医生也是人,小武也会有高原反应和病痛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来玉树检查工作,武医生很早就起来做准备工作,由于天气寒冷,发生了严重的胃痉挛,但他没有声张,继续坚持工作,等几位领导查看现场的空隙,他实在忍不住了,跑到旁边土坑里吐了个一塌糊涂。等领导们回来时,丝毫没有察觉到武医生有任何的异样。像这样的情形还有好几次,武医生都是自己坚持挺下来了。 在武医生的办公室兼宿舍里,和别人的房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电视机。不大的两个办公桌堆满了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而且床的周围也都是。同事们说,武医生经常半夜都得起来给人看病,他的门经常是虚掩的,为的就是病人找他方便! 就在记者离开玉树的当天,武医生正在为玉树的孤寡老人和儿童募捐的事忙活着,他说:“冬天已经来到了,我们不仅要把援建工程干好,也要为当地的百姓做点实事、善事才会更好!” 武医生的事迹在玉树高原不胫而走,广为传播,《青海日报》、《三江源报》、北京电视台驻玉树记者站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报道。 周长义——忙碌的多面手 在所有集团参加援建工作的人员中,周长义恐怕是受高原反应影响最小的一位了,这得益于他此前曾经在青海地区工作多年的经历。 在玉树援建工程总承包部,他主要是协助配合经理刘占宝开展工作,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啥都干”。外面来人他负责订宾馆、就餐订房间等接待工作,平时要管财务,负责收款和支付,还要和税务、银行等打交道。当然,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跑援建项目的前期工作。玉树援建工程总承包部共承担了当代路、红卫路、玛尼石经城景区整治等12个项目的援建任务,每个项目的前期工作有初步设计、环境评测、可行性研究、消防等24到27个分项,总的前期工作大大小小一共是307项。 面对繁杂的任务,周长义采取的对策就是“啃”:入乡随俗,各个击破。当地政府机关的上班时间是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于是他就赶在每天上午八点和下午2点出门,尽量在第一时间把前期的手续办完。尽管如此准时,但未必就能回回都能办成事。因为当地由于受地震影响,电力供应很不正常,而前期手续许多事项都需要靠网络填报来完成,经常是辛辛苦苦跑到办公地点,结果因为临时停电上不了网而白跑一趟。据他介绍,仅敬老院、派出所、45户统规统建房、新寨村道路和市政管网等8个项目的“两证”(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就因为各种原因拖了将近两周才拿到手。“好事多磨”,周长义把这个看得很平常,心态很平和。 “环境锻炼人”,他对自己作如此评价。在上玉树之前,他是个有驾驶证但却没有驾龄的人,很少摸到车。到了玉树,为了去玉树州和县里办事,车几乎成了他的伙伴。而且各种各样的车都会开,一年多下来,俨然是一个老司机了。今年2月探家期间,扫雪时不慎把髌骨摔伤了,不得已拄上了双拐,修养了一个月后他拄着双拐就回到了玉树。 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11月底,307项前期立项工作已经完成了98%,明年开春大干基础已打好。 刘建树——“留”在高原建玉树 北京援建玉树各个项目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刘建树,刘建树,留在高原建玉树”,自己的名字能和援建玉树有联系,刘建树觉得是一份无上的荣耀。七次来到玉树援建一线的刘建树,也用朴实无华的行动, 见证着城建集团援建玉树的成果。 身为北京城建集团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刘建树主要负责施工生产协调工作。和所有援建者一样,刘建树刚到玉树时,因高原反应,睡不着觉,胸口发闷,吃不下饭,脑袋就像戴了紧箍咒。但他依然坚守在高原。 玉树的每一个清晨,刘建树都会伴着第一缕晨晖来到施工现场。开例会、视察施工进度、检查工程质量、提出整改意见,一个个细节他都从不马虎。沿着工地仔细检查每个施工环节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这样发现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可以避免问题扩大化和复杂化,减少工程瑕疵。”刘建树说。 今年9月,浇注当代路高架桥第一跨混凝土时,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让刘建树犯了胃病和痔疮,严重的时候只能扶着墙走路,即使这样每天工地上同事们依然能看到有些步履蹒跚的刘建树行走在工地的各个角落。夜间,他还亲自给参施人员送去了棉大衣、热包子、面包和鸡蛋汤。 为使新寨村小学达到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工程,刘建树带领管理人员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隆宝镇小学参观,他对每座教学楼和每间教室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顾不上打理自己,刘建树留起了络腮胡子,风吹日晒后黝黑的面庞让他如同当地的藏民一般。当天来到现场,当地的藏民竟然把他误认为是本族老乡。 马保义、马京虎——父子“骏马”驰骋高原 北京城建集团青海玉树项目部,有一对父子搭档的援建者,他们是来自城建建设公司的职工父子,父亲叫马保义,项目部年龄最大的一位;儿子叫马京虎,项目部的一位“80”后,大家亲切地叫他们为“老马和小马”。 “老马”今年53岁,担任城建集团青海玉树援建工程总承包部副书记。在走路稍微快些心跳都会加快、胸口发闷难受的高原地区工作,有的职工流露出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所得的报酬与付出不相符的想法。马保义在做职工思想工作的同时,与集团公司和建设公司领导及时联系沟通,专门为青海玉树项目下发了《关于青海玉树援建职工待遇提高的通知》,赢得了全体职工的拥护和欢迎,稳定了队伍和人心。马保义还与青海省人民医院青藏救助中心联系建立了援建医疗保障机构,保证每周为援建全体人员检查身体,确保援建职工身体健康。 搞好食堂伙食,让职工吃饱吃好是马保义在玉树援建期间最关心的事情。他派专人负责食堂管理工作,到玉树州采购新鲜菜和肉,每顿做到四菜一汤,每周一会餐,让职工能全力投入玉树援建工作中去。并争取资金100万元搭建标准板房,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温暖的家,还给每个办公人员配备了电脑等,实现现代化网络办公。 今年25岁的“小马”,在项目部从事技术工作。参加工作5年来,马京虎参与建设了3项工程,在玉树看着父亲援建一年来瘦了20多斤,他嘴上不说,却疼在心里。来到玉树,他独立主持市政施工的技术工作。根据工程进度需要,他还主动参加夜间突击施工,无论是乌云密布的雨夜,还是满天星斗的月夜,在玉树寒冷的夜晚坚守在工地的总能看到马京虎。 长期面对玉树恶劣的天气,他难免会有些思想情绪和波动,这个时候都会找父亲沟通,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之中。每天早上,马京虎都会早早起来给父亲打扫卫生,烧上热水,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由于项目部离施工现场较远,来回要5公里,一次暴雨后,马京虎感到脚不太舒服,工作结束后回到宿舍,他缓慢地脱掉鞋,发现脚已经局部溃烂,这一场景恰好被开门进屋的父亲看到,马保义看到儿子溃烂的双脚,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他拍拍儿子的肩膀安慰道:“一定要坚持下去,年轻就是资本,没有吃不了的苦。”第二天,马保义便拿着两双新鞋垫交给儿子,算是对儿子的关心和疼爱。 每次看到儿子在工地上忙碌了一天,下班回来后泡包方便面对付,马保义都说:“再坚持坚持,等工程结束了,爸爸专门给你做好吃的。”马京虎笑笑说:“放心吧,老爸。我一定坚持到底。”每次见面简短的对话,短暂的相聚,似乎没有什么感动的,却反映出踏实淳朴的两代城建人,无私奉献的胸怀。 如今,儿子已经在“山上”两个月了,原本稚嫩的小脸,早已被强烈的紫外线以及风沙打磨成一张成黑里透红、略显粗糙的“老”脸,褪去了城市年轻人的时尚,却多了几分男子汉硬朗的气概。 玉树援建,每个人都有一串故事,每个人都是英雄。让我们致敬,向记名的,未记名的,城建集团的英雄。 高荣民 陈妍
|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