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返回>
请让能者上,庸者下
2012-10-10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我上班15年了,与周围的老同志相比,依然是个新人,而较之新同事,我已俨然成为“职场老手”。15年的时间里,也听说并经历过几次机关的改革,官方用词叫“精简机构”。甚或,本人的几次工作调整也和这所谓的精简有关,我以为自己成功为机关精简减少了一个名额、做出了贡献,却感伤的发现精简后的机关不仅没有减少我这一人的数量,反而是越减越庞大,就像习惯口头常年挂着“减肥”字样的女子,同样一张嘴,既在喊着“减肥”,又在猛塞美食,越减越肥,永远被赘肉缠身。

很多机构机关改革的结果,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不是“能者上、庸者下”,而是“能者下,庸者留”。机关的历次改革,每个部门都有改之不去的人员,确实是因为优秀么?改革后的机关,在初期,从人员设置的绝对数上确实少了一些,但实际的工作人数往往只多不少,原因何在?在职的人员无法行之有效的完成岗位工作,或部门的工作无法有效的分解给在职人员完成,需要外援的帮助,于是“助勤人员”应运而生:在机关工作,做机关工作,但,不占机关名额,不从机关领工资,不占机关费用,于是乎,机关改革很有效:人员减少了,费用减少了,工效?提高了。皆大欢喜?未必,无非自欺欺人罢了。慢慢的,精简的势头过去了,助勤的人员成了部门骨干,于是,主管申请,领导特批,增加名额,一个庞大的机关又诞生了,依旧人浮于事,依旧拖沓臃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好的榜样,同样适用于反面的“榜样”。一个企业的用人导向是一个风向标:起用一个干事的人,就会激励更多的人立志干出一番事业;重用一个不干事的人,就会冷落那些埋头干事的人。
很多机构都会有这样一些人:无所为,但总能在一次次的改革浪潮中,含笑静观他人的变化,而自己却巍然不动。究其原因,这是因人设的岗,只要该人在,岗就不能动,人就不能动。时间久了,就像身上长出的牛皮癣,部门主管也痒,公司领导也痒。但无力根治,只能任由它那么痒着,养着。

企业管理者不但要知人善任,更要知人善免,只有这样做,一个企业才会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而落实到现实中,管理者由于顾及方方面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能者上、庸者留”的局面,管理者的队伍日益壮大,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队伍的素质,提升办事的效率。或者,由于编制所限,尽管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却因为常在其位而无法动摇。而因为“庸者留”,则“能者”无路可上,能者上不去,企业发展就又是一句空话。

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竞争机制,用制度来约束,用指标来衡量,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独断专行,更不能像相声中讽刺的那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重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真正形成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这是我们想看到的,也是希望领导能够做到的。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那么,企业的发展指日可待。
而现在的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