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银的笑容一如莫桑比克的晴空,干净、明亮。不笑的时候他是典型的北方汉子,一张黝黑的国字型脸, 睿智的眼神透露出干练的工作作风。
2010年5月1日他率队作为先遣组到达莫桑比克,就长期驻扎在了那片陌生的国度。从农业加工厂的项目副经理到农业园综合项目的项目经理,从亲自划线挖基础到指挥着近300人的作业面,从荒芜的原野到建设起走向丰饶生活的厂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成长为国际部的优秀项目经理。
刚到莫桑时,极度匮乏的物资,陌生的国度、陌生的语言和眼前陌生的荒芜也从未让他打过退堂鼓。“刚开始住在小旅馆里,每天晚上洗澡我们身上的土和沙都会把公共浴室的排水孔堵住。没有电自己发,没有水自己挖,没有生活物资,我们就工作之余种菜、养鸡……”,朴素的话语中,不对是艰苦条件的抱怨,是开拓者的坚毅和自豪。
年初莫桑比克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他带头大家迅速反应将物资材料转移到现场地貌至高点密封保护起来。倾盆大雨中他瞪着一双熬红了的眼睛,用盖过雨声的嘶哑声音指挥着现场所有可移动机械设备向40公里外的避难区转移。在所有灯光都打不透的重重雨幕中,他头车开道如大海中指路的灯塔。一路上他又要求所有车辆主动招呼灾民搭乘,当载满难民的汽车、推土机、铲运车、挖掘机开过泥泞道路,终于安全停靠在避难区时,避难区的民众发出了热烈的欢呼。洪水稍退,看着沿公路逐步形成了长约3公里、宽约150米的难民营区,没有合格的饮用水源。他又主动与当地自来水公司合作,调用现场水车远赴60公里外的水站取水,帮助避难区民众解决生存用水。供水工作一直持续到当地自来水公司正常供水为止,超过1000名灾民家庭受益。洪水退却,在率领车辆返回项目驻地的路上,他又亲自指挥八台翻斗车和挖掘机为当地城市快速清理了洪水带来的淤泥以及道路上散发腐烂气味的垃圾,打通民众回家道路。在他的有力措施保障下,洪灾未对项目现场物资、人员造成损失。
他创新式的建立了以项目部为龙头,中国工长为骨干,当地工人为主力的全新施工管理模式。由土建工程13名中国工长和水电部分的3名中国工长牵头,每名工长带17名当地劳务工人,不仅带基本技能,而且定期进行消防、高空作业和蹦蹦车操作培训。该管理模式使人工成本从12000元降到1200元,不仅避免了大量中国工人派遣的签证困难, 而且在当地有效促进了就业,提高了当地工人的技能水平,目前很多当地工人已可以独立施工,成为以后项目的骨干力量。
为促进现场沟通,他组织项目部和工长共同学习葡萄牙语,一周上三个晚上,由当地葡语翻译把葡语译成英语,再由他把英语译成汉语。在工地,他让翻译把“安全施工,工完场清,加快进度”等短句成当地简语,并要求项目部和所有工长掌握,工作中以当地简语指挥工人。谈到对工作的感受,他说:“挺有成就感的,每个项目开始都面对一片荒凉,结束时却让围绕着项目周边形成了繁荣的小镇,工程项目能给他们带来丰饶的生活,很有成就感。挺爱项目部的员工们的,包括当地工人,是大爱,他们挺有意思的,慢慢就喜欢了。”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