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29日,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基坑及桩基础工程深槽区,43台旋挖钻机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作业,已经完成了5939根基础桩施工任务,占全部基础桩的71.8%。
“在因雾霾天等原因耽误半个月工期的不利条件下,我们以科技创新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圆满完成了各项节点目标。”工程总承包部新机场航站楼基坑项目执行经理李建华说。
无人机巡航16万平方米基坑
新机场航站楼核心区及交通中心基础工程总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基坑周长2000米,基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比当年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基坑大出4万平方米。
“巨大的基坑,数百台各类机械设备,上千人施工,现场管理难度很大,我们起用了无人机对现场进行观察。”项目部副总工程师侯进峰说这是集团史上首次利用无人机监控建设情况。
因为大兴区榆垡镇在六环之外,无人机升空并无限制。只要天气允许,技术人员就会操控无人机升空,对整个现场进行系统观察并拍照,观察到的现场边坡情况、机械设备运转情况、土方挖运及进出场情况都会输送到手机屏幕。
项目部技术人员从手机上了解现场工况变化,与施工部位、进度进行对比,并根据实际施工与计划的差异及时调整方案,充分发挥各系统的协调作战能力。
“245万方土方施工、1296根护坡桩和8270根基础桩施工,无人机与现场监控视频相结合,都发挥了重要的护航作用。”侯进峰说。
BIM与管理系统有效结合
庞大的施工现场分为深浅两个大区,其中1、8、9为浅槽区,2、3、4、5、6、7为深槽区,10月中旬1294年护坡桩已经完成,同月底浅槽区2284根基础桩按期完成,11月9日总共270万方土方任务完成了245万方。
“BIM和项目管理系统结合,使我们在整个施工期间发挥出超水平。”李建华指出BIM工作站设在项目部,以3D模拟施工对施工各环节进行了精确分析。
通过BIM技术分析,项目部确定了先打浅槽区基础桩的施工方案,并用BIM技术调整了锚杆间距,理顺了护坡桩、浅槽区和深槽区基础桩的施工关系。同时通过BIM技术调整泥浆配比、钻机成孔速度,保证了成孔质量。
在应用BIM技术的前提下,项目部开发出项目管理系统,在管理平台上,各专业系统人员必须把各项数据准确输入到平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各方面的情况都会及时在平台上显示,使项目管理全面受控。
GPS为基础桩编制“身份”号码
“S-3-256桩号意思是深槽3区第256号基础桩,桩长40米,钢筋笼长41.05米,12月18日晚18时30分开钻,当晚23时成孔。”侯进峰说这是计划的数据,实际施工成孔深度为43.3米,下笼时间为23时10分,混凝土用量35立方。
为护坡桩和基础桩编号是常态做法,但是用GPS系统为每一根桩测量、标注、编号,并与设计图纸进行复核,却是施工方式上的创新举措。
设计图纸一直在变化,GPS系统都会及时重新测量并确定坐标位置,测量出标高和护筒高度,再根据坐标进行放样。通过GPS系统百分之百检查之后,进入下一道工序下护筒、钻孔。
与常规测量方式需要6至7 名测量人员相比,GPS测量只需要2名测量人员,测量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为基础桩施工效率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12月23日,深槽区基础桩一天完成了167根桩的任务,创造了新的纪录。
“寒冬要完成如此大的基坑施工任务非常艰难,但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北京市典范工程、标准的旗帜工程,依托科技创新、团结协作,我们有信心完成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既定目标。”李建华说。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