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衬着朝霞的光芒,一栋总建筑面积近五万平方米的钢筋铁骨在通州行政副中心拔地而起,雄伟和庄重中透露出激情和希望。这就是城建五建设集团集智慧和创新为一体倾心打造的副中心重点配套工程——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行政办公区警务中心。
钢铁臂膀,铸造的是城市的未来;蓄势待发,充盈的是工匠的干劲。警务中心项目部全体职工用创新与激情,打造着这钢与骨的旋律、力与美的结合。
科技引潮流 智慧立标杆
“排除万难,坚决把警务中心打造成公司在行政副中心的标杆工程、形象工程”,这是担任项目党支部书记兼经理的王连立在接过重任时立下的军令状!
思路决定出路,王连立组建好项目管理团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精兵强将研究思路定位问题。在组织考察、学习同行业优秀项目管理经验后,王连立决定,把深入实践“智慧建造”作为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项目部突破传统思维,充分应用BIM、互联网、移动通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相关设备,将人工信息智能与工程施工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工程项目施工的智能化,打通了办公室与施工现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项目技术团队利用BIM高精度模型,在施工前开展覆盖全专业的综合协调。将软件自动计算结合专业工程师综合审查,把软硬碰撞存在的问题记入报告文件,不断落实修改。同时,项目部通过手机APP、电脑端、驾驶舱大屏构造的智慧大脑,实现了实时管理,将现场问题可视化,项目管理信息化。“智慧施工”提高了项目部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成为了项目部高效履约的法宝。数字化、精细化、绿色化与智慧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正在不断成熟成长。
此外,项目部积极策划“四节一环保”、推广“四新”技术应用。从项目经理到基层管理人员,大到宏观决策,小到落实细节,绿色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责任到人。场地中整齐标准的企业形象宣传标识标牌,功能齐全的办公区和舒适暖心的生活区,场地内每隔2小时进行喷雾降尘的自动喷淋系统、移动式雾炮机……高起点、高标准的硬件设施,为的是让副中心能有更多的蓝天。
绿色环保常态化良性机制的运行,促使项目部向着“北京绿色安全样板工地、国家级AAA文明安全标准化工地”的目标不断奋勇前进。自开工以来,上级领导多次莅临施工现场,对工程质量、进度及绿色安全文明施工等均给予充分肯定。
人巧日争新 匠心吾独运
匠心,就是比别人多一点努力、多一点执着,多一点苛求、多一点完美。项目部的工匠们因地制宜、集思广益,自主研发了可移动式钢筋加工棚、可移动式垃圾站等新型产品,经过后期实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移动式加工棚不仅拆装方便、可重复循环使用,最大的优点就是顶棚可移动。钢筋在进场检验后可直接在中部加工区对原材进行加工,加工完毕后成品区顶棚向加工区移动,便可将成品钢筋吊进施工现场,减少了二次搬运、装卸工作,真正实现了工厂化流水线加工。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副中心文明施工及标准化施工需求,滑轨式垃圾站的研发应运而生。新型垃圾站由轻钢龙骨栓接的可滑动垃圾房和固定式的钢筋混凝土垃圾池组成,日常使用时处于全封闭状态,当需要铲卸垃圾时垃圾房滑出垃圾池外,铲卸车辆可以进入垃圾池清运垃圾,极大地提高了清运效率。
此外,项目部还积极参与各项科研工作。在基坑降水阶段,参与了北京市科技促进会“地下降水流量监测”的课题研究,通过现场安装的降水观测装置,为副中心后续工程基坑降水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即事须尝胆 苍生可察眉
项目部刚进场时,场内处于无临水、无临电、无通往市政道路出口的“三无状态”,且红线内树林尚未征伐,技术资料仅有一张红线范围图纸。面对困境,项目部不拖、不等、不靠,各职能部门主动作为、明确分工。生产、经营团队主动与东侧地块未拆除建筑的产权单位进行协商,在帮助后续地块协调拆除建筑的同时也获准使用该部分场地,达到了多方的共赢;技术团队主动联系设计院,积极推动审图工作,在明确项目所在地块的规划后,仅凭一张无正负零标高的开挖图,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基坑施工设计并组织专家论证,为工程的顺利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地下劲性混凝土结构多,且存在大量的十字型劲性柱节点,技术团队使用BIM优化了节点的钢筋排布,提高了安装的便利性,避免了返工现象。从2017年10月16日至2017年11月6日,项目部仅用21天就完成了从奠基到首块顶板冲出正负零的壮举。
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地下结构的顺利按期封顶激励着全体职工继续向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的目标冲刺。项目部多管齐下,一是加强协调管理,提高作业效率,通过实时的协调短会,要求各分包单位增加超前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将各种资源的保障落实到人,保证沟通直接有效;二是将进度以“项目资源利用最大化、时间利用最大化”的标准去计划,在已有三台塔吊的情况下,沿楼座增加了汽车吊,进一步增强了设备的保障能力;三是每周召开一次质量专题会,实行奖优罚劣,有效地提高参施班组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要求所有职工做到问题不过夜,层层抓落实。
成绩是靠打拼得来的,从工程奠基到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团队依托精准的策划和坚韧的拼搏精神,以“零返工、零事故、零火情”的优异成绩,以历时仅113天的鸣镝之速在副中心筑城未来。
扬兵初心在 奋发使命存
清晨,天刚微微亮,穿着蓝色迷彩羽绒服戴着红色城建安全帽的项目总工贾建英早已来到施工现场。在要求工人的同时,他始终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项目技术团队。工地上,时常能看到他拿着智慧建造的平板终端对施工部位进行核对,记录上传相关事项。他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团队充分发挥“技术先行”的作用,一个个技术方案顺利实施的背后,是一次次方案的研讨与修改,是全体技术人员日夜奋斗的智慧结晶。带着这样一份强烈的荣辱感和使命感,贾建英始终用责任丈量着工程的每一个细节。
“不好意思,我再接个电话。”生产经理朱永旭看着又响起的手机歉意地对记者说,旁边的同事笑道:“朱经理每天的工作电话就得有一百多”!在项目部,大家都知道朱永旭随身必带“三宝”,除了安全帽、笔记本外,还有就是永远插着充电宝的手机。每天,朱永旭绕过大半个北京城,早早来到工地,一遍又一遍确认影响工期实现的物资、设备、人员是否到位,确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是否排除……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落实,这是朱永旭一贯的做事风格,他经常说:“抓而不紧等于没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
紧抓生产的同时,项目部时刻不忘关怀职工的生活。标准卫生的餐厅为的是职工能吃上新鲜可口饭菜,喝上放心水;定期补充药品的“小药箱”,为的是保障每一位职工的健康;标划着职工生日的台历,为的是给所有职工按时送上祝福;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为的是让职工张弛有度、劳逸结合……集体的真情温暖了职工的心灵,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挺拔的身姿,是纷繁世界里的执着;独特的韵律,是进退之间的态度。项目管理人员充分利用春节留守的时间,使用BIM对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后续工作实施智慧筹划,为全年安全施工生产开好头、起好步。目前,全体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不忘初心再出发,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