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返回>
产业链伸进现代农业
2018-04-18

河滩地上建万亩良田,作物零农药使用,单位面积耗水量不足传统农业的1/10、产量却是传统农业的10倍,每串番茄果实数量、“体型”、“体重”基本一致,每棵生菜活体售卖、冷藏20天仍新鲜如初……4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密云区穆家峪镇的极星农业科技园,跟随极星农业经理徐丹的步伐探究现代设施农业的奥秘。

极星农业科技园由北京城建六公司全资打造,对标荷兰,采用了世界一流的设施和技术,是六公司探索产业链延伸,打造高效、绿色、智慧农业进行的“跨界”尝试。科技园总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一期芬洛式玻璃连栋温室已建成,占地3.3万平方米,包含2.2万平方米的番茄种植区,以及水培生菜区和育苗区,所用作物种子全部从荷兰进口。

温室入口处,穿戴上防护衣帽、进行手部消毒、戴上隔离手套,才能正式进入温室大棚。

初进水培生菜区,满室绿色尽收眼底。一棵棵生菜“固定”在不同间距的铝合金栽培槽上,有些栽培槽还在慢慢移动。“我们采用的是全自动可移动式栽培槽,随着生菜的生长,栽培槽会向前移动,为生菜生长留出合适空间。”徐丹介绍,栽培槽的铝合金材质能确保全年不间断生产生菜,而且栽培槽有坡度,每5分钟喷一次的营养液顺坡流过生菜根部,多余部分还可回收,既节水,又能保证根部持续获取氧气。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生菜的产量,从播种到采收仅需6-7周,在2000平米的小天地,一年共计能产出生菜70万棵,是国内传统生菜产量的10倍以上。

进入育苗区,屋顶应用了散射玻璃,能使作物均匀受光,8个颜色不一的生菜品种尽在眼前,这是为全面掌握生菜生长规律进行的栽培实验。潮汐式育苗系统、补光灯、幕布等技术的应用为苗圃创造出最佳环境,使育苗区一年可培育600-700万棵苗。

踏入番茄区,清新浓郁的西红柿味扑面而来。每一株番茄高度相似、色彩鲜亮,整齐划一地排列分布。仔细观察,每串番茄数量都在13个左右,且每个果实均重约20克。“番茄的味道来源于果柄,因此我们的番茄都会成串采收、带柄售卖。”徐丹说这样既能留味儿、又能留鲜。

在番茄温室,不时有蜜蜂从蜂箱飞进飞出,它们是温室最勤劳的“员工”——比利时熊蜂,58000株番茄的授粉全靠它们。熊蜂很“蠢”,不会交流、不会识别,见花就采,授粉顺序与番茄开花顺序严格一致,这样番茄的大小、颜色、口感就能保持一致。熊蜂又是温室里最宝贵的‘员工’,对农药十分敏感。每一排番茄上侧都悬挂着一条黄色胶带,用来防治番茄最常见害虫——喜欢黄色的白粉虱。同时,温室屋顶设有防虫网,封闭、可控的环境使整个温室没有害虫,100%无需喷洒农药,为熊蜂存活创造最佳环境。熊蜂也成为温室的“质量监督员”,为消费者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徐丹拿着形如手机的读卡器为记者演示劳动力管理系统的应用。他分别点击“采摘”开始和结束选项,在身旁磁片牌上扫描,采摘时间、地点、工作量在读卡器上清晰可见,这些数据也会实时传到电脑终端。“劳动力管理系统实现了工作行为的可追溯,能督促工人提高工作自觉性,也为我们制定精细的劳工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行走在每个温室,记者发现工作人员聊聊无几,而幕布、补光、喷雾、制冷、浇灌等系统一应俱全。徐丹告诉记者,温室已基本实现全自动、智能化管理,除栽苗、绕蔓、修叶、落蔓、采摘之外,几乎不再需要操作工人。“智能指挥”各系统的自行运转,为作物生长创造稳定的环境,只要有互联网,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对温室远程管理。

徐丹等4名研究生组成了极星技术团队,他们都曾到荷兰学习培训,了解荷兰农业操作标准,在进行科研实验外,重点对18名操作农民进行手把手教学,致力于在实践中培养中国现代温室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我们还实现了CO2的回收利用。”徐丹说设备间的燃气锅炉白天燃烧产生热和CO2,把CO2输送到温室,供作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把热储存,供晚上对温室加温,锅炉白天燃烧、夜间关闭,最大化节约了能源。“温室安装了遮光、保温双层幕布,夜间若需对作物补光,我们会拉上遮光幕布,实现100%遮光,确保对外界生态环境不造成任何影响。极星也是国内首个承诺补光时进行遮光的。”徐丹说,极星人用科技手段和责任之心,践行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承诺。

目前,六公司极星农业科技园温室一期已顺利运营,未来这里将建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以自身探索为国家乡村振兴、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提供有益借鉴。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