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中心项目,位于延庆小海坨山。山下项目驻地到山上施工区,正常情况要开半个多小时的车。对北京城建集团冬奥会高山滑雪中心项目员工来说,每天从驻地和工地之间“两步路”的距离,要用相当于乘坐整条地铁1号线的时间。工地现场的车辆,除了动力强劲的四驱车就是专业的建筑运输车。因为这里属于半山区,小轿车很难爬上来。近700名工人分散在各个施工平台,山顶平台最低温一度达到零下30℃,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他们想出多种办法克服困难,保证了项目的整体施工进度。
材料运输每天不超50吨
山脚下的办公区里,项目安全主管张小兴每天最担心的就是施工安全。“我们这里实际工程体量并不大,但是作为高山滑雪工程,地理位置特殊,横亘在眼前最大的难度便是运输。”
城建集团高山滑雪中心项目分为最低处的集散广场、竞技结束区、竞速结束区、中间平台、山顶平台等多个施工区,从海拔2198米的山顶平台到最低处的集散广场,整个项目的施工区星罗棋布在山上。
分散地施工场地,让普通施工生产组织工作变得复杂。项目经理助理尹杰睿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工程。他说:“高山滑雪只有地势陡峭才是最佳的比赛场地,但对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开工之初,许多材料还需要靠骡马队往上运。”
而骡马队运输显然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如今骡马队依然存在,但只作为辅助运输使用。六驱运输车和履带运输车成为主要方式,随着工程推进,登山索道搭设完成,每天还会使用索道向山上运材料。即便是组合运输,由于山区施工,受天气影响大,只有早上7点到下午6点可以作业,从山下向山上运材料,每天也只能运50吨左右。
冻土比石头还难打碎
零下30℃!这是2198米的山顶平台施工的最低值。袁国旗是山顶平台的技术负责人。对于这个温度,即便是深冬的黑龙江也算是数得上的低温。
“我们山顶的机械设备根本不敢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会冻住。”袁国旗说。
河南华峰劳务队负责人郑红强手下有80多人在这里施工,对于这种低温,郑红强感同身受。“我们以前干房建、干公建,这次在山上干活,降效严重,三个人也就相当于以前一个人的工作量。”郑红强说。
入冬以后,小海坨山顶渐入低温模式,最厚处达到1.5米的冻土层是工程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尹杰睿说:“要打碎如此厚的冻土层比打碎同样厚度的石层还要费劲。”
张小兴对山区天气评价为多变。有时候半个小时前山顶还晴空万里,没过几分钟就乌云密布。去年10月山里下了两场雪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山区的阵风更是增添了施工难度。
“1月19日晚上,在工地现场住着的工人被一阵大风掀开了帐篷,零下30℃的环境,三五个工人强行按住帐篷的边缘才能勉强让帐篷保持原来形状。”张小兴说。
为了保证工人的施工安全,项目部在山顶和各个施工作业平台先期搭设了帐篷,随着作业面的进展,一些临时板房也成为工人的避风港。针对山顶施工的工人吃饭难题,项目部从山下做好饭菜用保温桶装好,直接送到作业面分发给每一名工人,仅仅送饭的路程就要花接近1个小时。不过每次打开保温桶,热乎乎地饭菜还是让在寒风中鏖战的工人们感到了无尽的温暖。
接力泵送保工程进度
沿着松闫路向上,进入位于小海坨山的高山滑雪工程现场。山路崎岖,用九曲十八弯都难以涵盖山路的蜿蜒曲折。大型工程车辆、混凝土运输车、各类保障专业车辆穿梭在狭窄的山路上。
小海坨山作为北京唯一能够满足冬奥会全部高山滑雪比赛的滑雪场,雪道地形起伏,弯道明显,是举办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绝佳的场地。
如果说钢材木材这些实体材料的运输还能通过车辆爬上去,那么混凝土为代表的湿性材料的运输就成了一大难题。
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集散广场,除了一条行车道外,都很难找到给混凝土运输车停靠的区域,每次浇筑都要预留空地。随着海拔的提升,半山腰的许多作业面,混凝土运输车辆根本无法运抵施工现场。
近700名工人在整个赛场分散在各个施工平台,如何让混凝土送达不同位置,让工人们不窝工。项目采用不同平台的接力泵送形式,在山脚下通过管道和泵送设备把混凝土打到指定位置,对于位置较高的施工区域,安置若干个泵站把混凝土逐级输送到不同施工作业区域。作为施工重要的混凝土运输设备,遍布山体上的管道成为整个工程的输血的大动脉,保证了项目的整体施工进度。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