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雪域,峭壁蜿蜒。在这里,城建人与山峦为伴,坚守雪山;与沟壑为邻,讲述北京城建的追梦故事。
阳春三月,花开烂漫,本应是春意盎然的时节。然后,北京城区往北130公里处,延庆第一高峰的海坨山上,大雪飘然而至,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高山高寒斗志却不减,北京城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程施工
现场依然一片繁忙,作业车辆穿梭不止。一排排塔吊、一台台碎石机运转不停、一台台机械轰鸣不息、一仓仓混凝土全力浇筑……,一股向着胜利冲刺的建设激情扑面而来。
勠力同心 谱写海坨新篇
一路延绵,高山巍峨。小海垞之巅,正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旗舰项目——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的起始处。
顺顶峰而下建雪道,自上而下要穿过长达近2000米的坡面,形成可供应造雪系统和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群体。建成后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冬奥期间,将举办男女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滑降等十一个滑雪比赛项目,被称为冬奥会比赛项目的皇冠。
与“皇冠”的高规格相契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程也是整个冬奥会工程建设难度系数最高的建设项目。又因其工期紧、工程量大、建设标准高、政治任务重,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此外,冬奥市政二标3号桥工程作为连接冬奥赛场内外的交通大动脉,也因其施工技术难度高、安全风险大、工期紧,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城建道桥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勇担重任,委派道桥公司副总经理高治泉统筹协调,道桥华晟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荣强任前线指挥,由李立波项目团队负责高山滑雪中心项目施工建设,臧红雨项目团队负责冬奥市政二标3号桥等市政工程建设。
2018年1月,城建道桥调集精兵强将奔赴延庆小海坨山。
高寒高海拔、山道崎岖、环境恶劣、生态保护区、材料运输难、无水无电、劳动力匮乏、环保要求高、冬休期长……
初上山,面对的众多难题如小海垞山一样,难度不断攀升。
“实际施工工期只有16个月,能否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直接关系到集团乃至国家的声誉,但困难难不倒我们城建人。”面对战线长、管理跨度大、危险系数高等困难,李立波项目团队无所畏惧,顶风冒雪,组建了8人测量小组摸石上山,在狂风肆虐的山崖上、在虫蛇密布的灌木间踏勘现场。
刻不容缓,快马扬鞭。
2018年1月23日,王荣强、李立波带领团队成员进入施工现场,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项目部、施工驻地的选址及组建,迅速在大山里安营扎寨。
5月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修缮出350余米长、包含14个弯折的“之”字形盘山道,打通进出山的唯一通道。
7月天气变暖,高海拔开挖作业开展,高原反应、毒蛇、毒虫不时侵袭奋战的职工。
8月初开始纵深作业,山路陡峭崎岖,大型机械设备根本无法用车辆运输。于是,人工背负柴油、马帮驮队运输材料唱响海垞之歌。
雪山坚守 破解建造难题
中国首次奥运标准的高山雪道建设,管理和技术领域可借鉴经验几乎为零。
困难面前怎么办?雪山之巅,城建人高呼:铁血传承,冲锋永向前。
10月国庆黄金周前夕,李立波、臧红雨等3支集团史上首次组建的高山“青年突击队”负重奋战。10月的小海垞山已经下了雪,海拔2198米的山顶平台白雪皑皑。人停机不停24小时作业,完成入冬前的既定目标,白雪映衬下的青年突击队驻守山顶的帐篷见证了这段刻骨铭心的雪域传奇。
一个月内,突击队完成了山顶平台2.5万方土石方、中间平台(B索道)8.6万方土石方开挖及场内平整工作,桥梁桩基施工也按期完成。
驻守在山顶帐蓬的既有“老兵”,也有精英骨干,还有初出校门的年轻人。项目经理李立波、基建老兵闫文良、安全主管高月龙、生产负责人田超……,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坚强队伍敢为天下先,挑战不可能。
“4月底,我们完成了全线边坡支护、B1雪道和G索道建设,5月完成了缓冲区25000方土方回填。”田超回忆着大半年前的施工场面,他认为是奋斗让团队按期完成了各项任务。
而新的一年,任务更艰巨。
海拔2198的山顶平台上,今年3月至4月,一个月内,为完成基础搭建,需要3000多吨的碎石材料,敢于上山的车辆少之又少,成为困扰项目进展的又一难题。
道桥公司多次考量,从房山建筑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中抽调液压斗式破碎机奔赴延庆雪山施工现场,对现场大石进行破碎作业,实现一天完成200吨碎石破碎量。
雪山廊道,上下两段,直线距离11千米。“我们需要通过山脚唯一的之字通道,运输钢波纹管到雪山廊道的入口处,才能进行廊道施工。”李立波说,“难如过‘蜀道’进山施工。”
项目团队经过严格的测算统计,分析出完成雪山廊道施工,需要700多辆运输车来回倒运。2019年的春天如期而来,施工开始进入高峰期,计算最精确的运输车辆安排,也难以克服运输道路陡峭狭窄的客观现实,“提前安排、全体联动、现场指挥,我们竭尽所能也要打通廊道。”这是智力与体力的较量,每天高山上下行走近一、两万步,他们在疲惫中努力拼搏。
山顶平台抢工作业的关键点上,李立波的孩子重病,他没办法回家照顾孩子,一直坚守在山顶,那一刻热泪化作了热血。1981年入伍的老兵闫文良,带领团队仅靠几顶帐篷驻扎在山顶,他们每天晚上凌晨还在帐篷里研究施工情况。新时代的年轻人高月龙是安全管理员,在他的守护下,2018年全年,雪山项目无人员伤亡、无设备事故、无生产损失。
开山辟石 敢叫海坨换新颜
在小海坨山腰蜿蜒曲折的河谷地带,一排排高耸入云的桥梁墩柱拔地而起,最高处已达40米,现场300余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紧张忙碌着,这里就是进出冬奥赛场“咽喉要道”——冬奥市政二标3号桥工程。
“冬奥市政二标3号桥全长1120米,依山间河谷而建,大桥起终点落差高达50米,是冬奥市政工程中工体量最大、技术和管理要求最高,最具挑战性的项目。”被誉为“造桥专家”的3号桥项目经理臧红雨介绍。
2017年6月15日,正式进场。“现场是一片原始丛林,密林、乱石、陡坡随处可见,机械、人员根本无法进入。”项目生产副经理陈奎记忆尤新。
曾夺得山东省测量大赛第一名的陈奎带领测量员,手拿登山杖,深入密林,冒着被毒蛇、蚊虫叮咬的危险,顶着火辣的烈日,仅用几天时间完成了测量任务,为场地平整和机械设备入场打下良好基础。
高桥屹立,桩基先行。7月15日,在开始桩基施工后,项目团队遇到了最大的拦路虎。小海坨山地质以花岗岩为主,含石率达80%以上,几十斤的铁锤砸上去,对石体也不会造成损伤,这就给桩基钻孔施工造成极大挑战。
技术副经理李大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两公分厚的锰钢钻头,钻一会就成‘钢丝’了,仅钻头这一项,每分钟损耗就达1500元。”
臧红雨召集技术生产骨干,研究讨论、反复试验,最终购入六台360型旋挖钻机,运抵现场展开施工,在大型设备的有力支撑下,桩基施工步入正轨。
百天大干 奏响冲锋集结号
2018年冬天和今年初,项目部充分利用冬闲时间进行备料,春节期间完成了1.5万吨材料储备,为今年施工大干打下坚实基础。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农历新年的喜乐气氛还没有完全散去。经过几场冬雪,山里还是一片白雪皑皑,气温仍接近零下10度,项目团队和工人已经返回工作岗位,投入到紧张的施工生产中。
“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保障工程,安全、质量工作是重中之重,必须保证万无一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华到该工程调研时说。
在3号桥高大的排架上,“大干100天,实现主体结构完工目标”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提前一个月完成节点任务,这是臧红雨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1.1公里的施工战线、高达40多米的墩柱和排架、近400名工人高空作业,这给现场的安全管理形成巨大挑战。项目团队严格贯彻落实“一岗双责”,形成全员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管理理念,对所有部位实现水平安全网的架设,对安全隐患“零容忍”,存在安全隐患的一票否决。
由于地处山谷区域,地形复杂,这就使大型设备施工“束手束脚”。在第五轴和第六轴吊装施工中,一个处于山底,一个处于弧形半山坡,大型吊车根本无处“下脚”,技术团队多次试验、精心论证,确定全面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全程旁站,确保万无一失。
目前,3号桥紧抓春季施工黄金时节,掀起了施工大干高潮,确保7月25日达到初步通车条件。
上有“海垞戴雪”,下是妫河秀美,项目团队却无暇顾及如画盛景。
每天中午,由山下食堂送上半山腰的午餐,因为未设办公室,大家就半蹲着吃,有时加班,泡方便面就成了大家的主食,谈起泡面,大家打趣道“现在吃泡面,闭着眼睛一闻,就知道是哪个品牌的”。
施工条件的艰苦并没让参施人员有任何怨言,大家斗志昂扬,乐观向上。因为工作紧张,许多人黑了、瘦了,但他们开玩笑说“这不正是工程人的气色嘛”。陈奎是项目的“拼命三郎”,上工后在工地一扎就是一整天,紧盯施工进度,查看关键环节,每个施工环节他都严格把控。李大勇作为项目技术管理的“顶梁柱”,上班有点儿,下班没点儿,遇上箱梁打灰,他在四十多米高的箱梁上一待就是一天一夜,吃饭也在上边解决。金殿民、程守亮带领的安全管理队伍是最忙碌的,为守住安全这根“高压线”,他们全天不停在地面、排架和箱梁上巡查。为确保第二天施工安全,每天晚上还要对工人进行逐项安全教育、测试,有时完成安全教育已经是晚上11点。
建设者们奉献的事迹太多太多,靳江瀚、郭正华、何迪、庞建勇、谭广志等一批年轻人用汗水和担当守护着集团的品牌和信誉,也为他们奉献的青春写下了最美丽的注脚。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