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返回>
大国工匠李建华
2019-07-03

当德国柏林新机场建设十余年还未完工时,在后发国家的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需要多久?

面对史无前例的挑战,一一攻克技术难关,为机场建设的世界级难题交上完美的“中国答卷”,需要多久?

一张年轻的脸庞刻上疲惫的皱纹,一头黑发变为双鬓白发,又需要多久?

3年9个月。

3年多前,他带领团队顶着炎炎烈日,来到距离首都北京天安门正南46公里处测量布点,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灰白色的小石桥和一望无际的荒草与农田。

3年多的时间里,在这片分秒必争的土地上,他就像一个飞速旋转的车轮,牵引着团队与时间拼速度,追求极致与创新,将曾经便利周边村落的小桥化为联通世界的超级机场,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建造的智慧与魅力。

他就是李建华,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主航站楼项目经理。

6月28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蓝天之下,向世界展开翅膀的金色凤凰傲然而立,那浪漫灵动的线条、宏伟壮丽的结构不仅升腾出无比辉煌的盛世气象,也向我们诉说着这位大国工匠的责任与担当……

坚不可摧 拼出“中国速度”

冒着纷飞的大雪,迎着凛冽的寒风,一个中等身材、国字脸、戴着金丝眼睛的建设者快步奔走着,凌厉的目光里写满了急切与焦虑。

“出战就是决战,工期落后一小时,也是滞后!”在一台挖钻机前,他收住脚步,对着几位裹着军大衣的管理人员说。

这是2015年的一个冬日清晨,北京大兴国机场航站楼基坑施工已进行一个多月了。在面积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的施工区域内,李建华正带着管理人员顶着飞雪不停地巡视、指挥和协调。

银装素裹的大地上,500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发出隆隆的声响,一台台铲车穿梭于旋挖钻机和履带吊之间,一座超级机场的轮廓已清晰可见。

在人类迈向21世纪第二个10年之时,超级机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座充满想象力的超级机场仍然令人惊叹。

这是一座彰显中国国力高度的世纪工程。1955年,满怀着“从中国的土地上飞出去”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民用机场航站楼——首都机场航站楼破土动工,其建筑面积刚好超过1万平方米,高峰期间每小时可接待旅客230人。60年后,北京大兴国际航站楼及配套设施的总面积已超过140万平方米,相当于首都国际机场T1、T2、T3三座航站楼面积之和,其运营初期年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次、远期将达到1亿人次。

这是一座驱动中国发展速度的大国工程。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新国门,建成后的大兴国际机场将成为大国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建筑、引领中国综合交通发展的新枢纽、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

这是一座挑战世界建造难度的超级工程。作为世界首座高铁从地下穿行、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不仅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航站楼,也是世界施工技术难度最大的航站楼。在英国《卫报》评选的“新世界七大奇迹”榜单上,位列榜首的就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2015年9月26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破土动工,一部建筑史诗的帷幕正式拉开。而李建华领受的任务便是航站楼建设的第一战——基坑工程以及这项超级工程中结构最复杂、施工最难部位——航站楼核心区。

对于建设过首都国际机场T2、T3航站楼以及也门国际机场的李建华来说,尽管对建设这座超级工程所要承受的艰苦和挑战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工程施工的逐步推进,他还是感受到了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未曾有过的压力。

最显著的压力来自工期。基坑施工的工期只有5个月时间,李建华需要带领团队在寒冬完成超过250万立方的土方挖运、近一万根的打桩任务。而常规作业下,一台钻机一天最多完成2.5根40米长的基础桩。按照这个速度,根本不可能按期完成施工任务,除非奇迹发生。

“城建集团是响当当的‘铁军’,是一支创造奇迹的队伍!”在一次生产会上,眼睛已熬成血红的李建华激奋地说,“我就不信困难还能大过人的意志,风雪还能盖过人的决心,要大干快干苦干……”
在他的感染下,管理人员领着工人在零下十多度的基坑坚守到凌晨,创造了一天打桩数翻一番的奇迹,最终提前19天完成了施工任务,完美打赢了航站楼建设的第一战。
但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

2017年10月4日,中秋节。

在办公室匆匆扒完几口饭,突然想到又不能回家过节,李建华不禁提笔写道:

“今天是中秋节,同在北京,依然是我在城市的最南端,你们在城市的大北端,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一直惦记着你们,惦念女儿的学习和成长。记着女儿和爸爸说过的那句话:‘毕竟我的野心和爸爸一样’,相信你会实现并做的更好。”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落笔后,李建华在心中默念起这一诗句,一遍又一遍。

三个小时前,他瞄了一眼桌上的工程日报,便拎起反光背心,奔赴现场。

日报上显示:18万平方米的屋面安装才刚刚开始。

而此时,距离航站楼功能性封顶封围的节点只有2个多月了。

爬上50多米多高的航站楼屋面,呼啸的北风让人生寒,看着如同山丘一样高低起伏的自由曲面屋顶,李建华的眉头紧锁。

让李建华犯愁的是任务的艰巨。主航站楼的屋面面积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由13个构造层组成的新型复合屋面体系,安装工序多达18道。单是其中的屋面支撑系统,就得安装10万多个主次梁托、5.7万多根主次钢梁,主次钢梁首尾相接长达300多公里;屋顶要安装的8000多块玻璃,也没有两块是一样的……

“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完成么?”有人问。

“封顶封围目标坚决不能动摇,没有退路必须实现。”他咬牙说。

几天后,动摇的人领教了他的火爆。一家进度滞后的分包单位领导被他约谈,像炒豆子一样讲着各种困难,他顿时拍桌而起,大声吼道:“这是在建世纪工程,还能不能干!”

坚决完成任务。这个信念,燃烧着李建华生命的烛火。而那明亮的光,也引领着团队一往无前、全力以赴。

即便是一年多后的今天,项目生产副经理熊计富回忆起决胜航站楼屋面功能性封顶封围的场景时,还会感到心悸。

在那个冬季的清晨,结了一层白茫茫霜的航站楼屋面,滑的可以“溜冰”。每天早上六点多时,李建华便会领着他们,抓着绳子爬到屋面,在玻璃上“攀岩”,检查屋面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寒风吹的脸生疼,屋面又太滑了,恨不得裹着军大衣滚着走。”熊计富说,“我们都铁了心,不完成任务坚决不下屋面!”

诗人汪国真曾说:“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在艰苦卓绝的航站楼建设中,李建华和他的团队,正是凭借贡献国家的志向和坚不可摧的意志,经受住千锤百炼,创造了卓尔不群的“中国速度”:

提前两天完成功能性封顶封围目标。结构施工阶段,带领工人每个月浇筑的混凝土可以建造出25栋18层高的大楼,10个月所绑扎的钢筋量可以建造30座埃菲尔铁塔,提前12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看到这里的一切,你不得不惊叹于这座机场的规模,以及他们做到这一切的速度之快。”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参观完主航站楼后说,“中国聚集了世界级别的建筑师和工程师。”

追求极致 诠释“中国品质”

李建华办公室。会议桌旁的墙面挂满了航站楼效果图、施工图等,其中一幅书画作品非常引人注目。上面写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作于精细,追求极致。”这正是李建华的真实写照。

作为中国建筑业主力军——北京城建集团的项目经理,李建华深知,在行业深度变革、绿色环保常态化的今天,很多传统管理方法和手段已难以为继,他们需要变革。

“这是集团有史以来承接的最大单体建筑项目,要高水平组织施工,展现出北京城建水准,树立起业界标杆。”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华要求。

高品质工程需要高品质管理。在集团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李建华在新机场主航站楼项目建立了“总包统筹,区域管理”的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外最优秀的项目管理经验,确定了“安全管理人本化、施工组织专业化、资源管理集约化、管理手段智慧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但有人不适应,觉得他“小题大做”。

在主航站楼项目,李建华要求绝对干净整洁,视线所及之处不能有丁点垃圾。

为此,项目投入资金购买电动清扫车、洒水车、雾炮车等设备定时作业……

在工地看到没有及时清理的垃圾,管理人员就会立马拍下照片,发到工作群,要求相关单位即刻清理。

“建筑工地有点垃圾不是很正常么,至于吗?” 有人不理解。

“如果连文明施工、连卫生都做不好,还建什么工程?还能攻克多大的难题?”李建华说完,对方顿时哑口无言。

不只如此,项目还开发使用协同办公OA系统、项目管理PM系统、BIM5D管理系统、施工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塔吊防碰撞系统、全天候无死角高清监控系统、劳务实名制一卡通人脸识别系统等,全面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手段,让工程的“面子”和“里子”都更井井有条。

“这是见过的最干净的工地。”三年多来,有近4万人走进主航站楼施工现场参观调研,他们的感慨惊人的一致。

也有人觉得他“过于严苛”:

不同的材料必须放在不同的区域,长短分开,统一朝向同一个方向;

20多万块花岗石每一块的缝隙都要精确一致,铺设时完全做到零偏差,颜色稍有差别或错台,就必须撬了重装;

屋顶2万多块完全不同的吊顶单元安装精度要控制到1毫米内……

“这么大的工程做不到完美,难免会出现一些缺陷。”有人叫苦。

“什么是精品工程?细节上是才是,看不见的地方是才是。”他坚决地说,“积重难返,必须零缺陷”。

还有人觉得他“拼命过头”。

李建华喜欢“泡”在工地。每天,他都会对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检查,尤其进入内部机电装修施工后,白天转完工地,一到晚上8点,他还会带着团队仔细检查主航站楼60万平方米施工现场的每个角落,一趟下来,常常是11点后,当天的微信步数也超过了两万五千步。

大家看他辛苦,便说没必要一天在工地转好几圈。

“工地就像一棵树,你不每天去好好照看它,枝叶就会乱生长。”李建华说,“国家把这么重要的工程交给我们,我们必须做到尽心尽力尽责、精心精细精准,不要给自己、企业和历史留下任何遗憾。”
就这样,三年多来,他用脚步“丈量”这个超级建筑的距离已经超过两万公里,对主航站楼的每一个角落比家还熟悉。

2017年2月23日,这是李建华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那天傍晚,几辆中巴车缓缓驶入主航站楼施工现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走进施工作业平台二层,听取了李建华关于施工情况的汇报,并两次称赞现场管理“井井有条”。

唯至诚者,能致其极。其实,并非他“小题大做”,也并非他“过于严苛”,只是因为“精益求精地建成世界级精品工程”已成为刻在他生命里的誓言,只是因为“向全球展示出中国建造的品质”已成为一名中国建设者不可磨灭的雄心。

创新攻坚 贡献“中国方案”

李建华又失眠了。

2016年3月的一个深夜,李建华辗转反侧,他的脑中一直在想“修桥”的事。

“修桥”的起因在于解决超长超宽平面的材料运输难题。主航站楼拥有世界最大的单块混凝土楼板,其东西向513米,南北向411米,可以放下国家体育场“鸟巢”,如何把材料高效运进这么大的平面成了巨大难题。如果采用传统的塔吊运输方法,需要接力倒运三到四次才能运到最中间部位,不仅运量小、耗时长,还会出现八千多工人等材料的局面,将严重影响工期和士气。

“必须突破!”李建华毅然决定再找新办法。一次检查施工现场,李建华突然眼前一亮:能利用预留结构缝架桥通车吗?

“段总,我有个法子……你赶快组织论证下可不可行。”李建华激动得立即找项目常务副经理、总工程师段先军商讨,让他进行全面设计和论证。段先军是机场建设领域的专家,二人自建设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相识以来,已做了十多年的“黄金搭档”。

没过多久,段先军就拿出了最优方案:修建两座钢栈桥,用“小火车”运输材料,但需耗资2000万元。

这值么?在机场里跑小火车,行的通么?李建华和段先军的心里都没底。毕竟,国内无此先例可循。

创新需要敢于承担风险。

辗转反侧的那晚,李建华下定决心:不仅要修桥,还要以最快的速度修最好的桥。

2016年8月1日下午4时,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用钢近2500吨、总长超过1100米的两座钢栈桥,如同飞龙横亘在主航站楼施工现场,中国房屋建筑领域首创的钢栈桥正式通车。在工程人员的遥控操作下,4辆两米多宽、十多米长的小火车徐徐启动并加速,最终达到40米/分钟的速度稳定运行。

“工效足足提高了4倍!”李建华和他的团队欣喜不已。

然而,解决了“钢栈桥”,钢结构的问题又随之而来。

这是一只巨大的“钢铁凤凰”。如同纵横交错的枝蔓,新机场航站楼的屋面网架钢结构为不规则自由曲面,投影面积达18万平方米,需要用12300个球节点、63450根钢管焊接而成,钢管的总长度可以环绕北京五环路5圈。由纯钢焊接成的穹顶重量近与“鸟巢”钢结构相当,但却仅以8颗C型柱为主要支撑,形成的无柱空间可以放下一个“水立方”。

“这样的钢结构,安装得了吗?”有人怀疑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如此规模的屋面要以毫米精度安装提升到20层楼的高空。

“面对难题,我们不去攻克,谁去攻克;我们不去创新,谁去创新。”李建华也知道,全世界尚无单一的安装方法具有先天的契合性。但他更知道,中国建造事实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很多技术难题只有中国才能遇到,攻克它们不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上坚实路基,也将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力量。

创新需要这样的情怀。

正是这种创新“情怀”,李建华团队想到了与造船厂建造大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法子:先在地下组装构件,然后分区分块吊装提升。最终,仅用80天就实现了主航站楼钢结构封顶,集成的“超大平面复杂空间曲面钢网格结构屋盖施工技术” 被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致评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航站楼工程还高分摘得中国钢结构行业最高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工程杰出大奖。

正是这种创新“情怀”,李建华团队攻克了高铁高速通过航站楼地下所带来的震动难题,采用层间隔震体系综合技术,把航站楼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可抗8级烈度地震。

正是这种创新“情怀”,李建华团队攻克了世界机场范围内体量最大、技术最复杂、节能建筑3A认证要求的机电技术,成功完成了24.7万台机电设备、1800千米的电缆电线、近73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风管以及百万数量级接口的安装。

……

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技术极限,一个又一个解决世界级难题的“中国方案”,李建华带领团队在人类机场建设史上绘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这项工程令人惊叹,因为它展示了人类可以完成多么伟大的工作。” 波兰空间规划师Kamil Onoszko说。

尾声

2019年6月27日,航站楼竣工的前一天。

夕阳西下,霞光撒到李建华脸上。他眯起双眼,像看着孩子一样看着远处的航站楼。

此时此刻,巍峨挺拔的“金色凤凰”在晚霞映照下熠熠生辉,一片光辉灿烂的图景正在京华大地渲染开来。

多年以后,当烈士暮年的李建华蓦然回首时,他或许还会忆起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拼搏与奋斗,是多么的动人心魄。

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遥想十多年前,李建华第一次走出国门,看着国外机场的美观和先进,他充满了羡慕。而现在,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走进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时,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这是全球最好的机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这座联通世界的大国工程,将永远定格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永远标定大国复兴的坚实步履!

本版摄影:陈肖 何慷民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