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返回>
走进孟加拉
2019-11-06

飞机落地达卡市前,曾设想过孟加拉的样子,但它在脑海里实在有点陌生,网上搜索到的零散图片拼不出完整的画面。

孟加拉国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亚洲最穷国家中排第三。这个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14.76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养育着超过1.6亿人口。达卡市人口稠密,道路上又几乎没有红绿灯,出门堵一两个小时是常事,交通混乱,环境较为恶劣。但是,这么一个“脏乱穷差”的国家,却有别样的“风景”。

最有趣的风景就是人,头顶着各种东西的男人,穿着纱丽带着头巾的女人,踩着人力车的老人,热情打招呼的路人,诵经声响起时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面对镜头灿烂微笑的工人,以及在孟加拉工作的中国建设者们。

在孟加拉的所有故事,都与人有关,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描绘着这个色彩艳丽的国度。

2017年8月,国际事业部中标孟加拉BRAC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BUCG”第一次走进了孟加拉人民的视野。作为孟加拉知名私立大学,BRAC大学在孟加拉享有极高的教学声誉,但学校目前的教学设施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为此BRAC大学决定建设这座地下3层、地上13层,主体为钢结构的现代化教学楼。教学楼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工程体量大,结构复杂,其中地下连续墙+内支撑体系、12米高钢管柱砼浇筑等技术在孟加拉国都是第一次应用,64吨重塔吊在集团范围内也是首次使用,新教学楼建成后将成为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的标志性建筑。

首次进入孟加拉,集团孟加拉BRAC大学新校区项目的建设者起步并不安稳。如今回首再望,蹒跚而行的脚步从“跌跌撞撞”到结结实实,每一个脚印里都闪烁着城建开拓者的智慧、汗水和前行的大无畏气慨。

新国别跨过的第一道坎儿

2017年9月,国际部第一批开拓者踏上了孟加拉的土地。

陌生的异域环境、复杂的社会背景、截然不同的气候、语言上的障碍、匮乏的资源市场、短暂的开工筹备时间……这一切,使BRAC大学新校区项目团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初秋的北京已经吹起了飒飒凉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的孟加拉国却还是潮湿闷热的雨季,闷热的空气加剧着每个人心中的压力与烦躁。

面对难以想象的压力,项目班子迎难而上,带着项目首批管理者迅速适应了孟加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条不紊地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他们不分昼夜地熟悉现场、抢抓临建,考察物资市场,有序安排工人……每个人为了项目顺利开工而努力着。

都知道新国别的首个项目注定不会轻松,但第一个难关还是打了项目部一个措手不及。2017年10月,项目开工一个月时,随着对工程用地的初步开挖,项目团队发现BRAC大学业主先期进行的地连墙支护体系存在严重质量缺陷,地连墙接缝处未咬合、夹泥问题严重,与业主交予的施工设计图不符。如果继续施工会导致地连墙发生变形,将严重影响结构体系安全。

孟加拉土地利用率高,建筑密集,地基安全尤为重要。雨季,大量降水和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无序排放,极易在接缝缺陷处造成涌砂现象,不仅会对地基和主体结构安全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周边房屋的开裂和坍塌。

质量缺陷严重,不解决后果更严重,项目部第一时间与业主取得联系并立刻研究修补方案。由于BRAC大学项目用地的地连墙支护施工在孟加拉是首次使用,当地没有专业的勘察和检测手段,地连墙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业主的重视,甚至认为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要求项目部继续施工作业。

作为负责任的承包商,为了保证项目员工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际部无法在地连墙问题解决前继续进行危险作业。然而作为孟加拉的“新生代”力量,在当地没有足够的声誉基础,如何得到业主的信任,说服校方正视地连墙造成的施工安全隐患,进而变更设计成了项目部最重要的事情。

项目团队建议并辅助业主寻找到国内外专业的检测机构对地连墙质量安全进行检测,获取专业的检测结果,同时选取现场地连墙部分区域进行施工试验,用现场数据说话。此外,项目团队广泛搜集了国内外相关地连墙失败案例,佐证因质量缺陷造成的安全问题。

与业主谈判的初期并不顺利,尽管项目团队多管齐下、妙计百出,但业主的坚持依然如故,谈判工作一度停滞。大家疲于谈判却看不到希望,不免有些失落、泄气。此时,集团国际部副总经理兼BRAC大学项目经理任智带领项目班子站了出来,逐个与项目员工谈心谈话、加油鼓劲,支撑着项目团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功夫不负有心人,坚守最终迎来了光明。历经一年的谈判,项目团队的诚心和专业终于赢得了业主认可,校方同意进行设计变更优化,并将变更工作交由北京城建集团来完成。

项目团队认真梳理设计方案中的各个细节,站在业主的位置思考,提前提醒、规避施工设计中的风险点,合理优化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发现合同中规定的当地标准并不完善,英标和美标混杂其中却不规范,为此大胆引入中国标准进行结构施工的设计优化。

国标的引入过程同样艰难曲折,孟加拉国建筑行业对中国标准了解较少,在该设计变更谈判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欧美标准。项目部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国标施工案例,让业主认识到了中国标准不次于当地标准甚至高于当地标准,同时也可与欧美标准对接。此外,项目部中国管理人员和工人对于中国标准更为熟悉,有助于项目施工的快速推进和质量保证,最终这份中国标准的设计优化方案得到了业主和新加坡设计团队的认可。目前项目结构施工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保证了项目支护体系的安全,同时中国标准也不断以高质量和可靠性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在孟加拉国逐渐树立了中国标杆,为中国企业在孟加拉的后续发展拓宽了道路。

经历了一年的大干,现在BRAC大学项目结构施工已到达地面层。通过首次在当地使用的三道圆环内支撑体系配合H型钢桩施工、格构柱桩施工以及高压旋喷桩施工等技术手段有效地修补和加固了地连墙。随着三道内支撑的逐步拆除,原本困扰项目推进的地连墙和深基坑安全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进入了快速施工阶段,员工施工热情高涨。在施工过程中,格构柱桩定位器、H型钢吊装工具、承台边坡开挖木制三角形控制器……一个个小发明、小创造层出不穷。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项目部超进度完成了施工计划,这在孟加拉企业甚至当地中资企业中都极为罕见,施工的高速度和高质量震惊了业主,一个个工程节点的有序完成也让业主对北京城建竖起了大拇指。信任随着北京城建不断展现的“国匠”品质和技术实力而不断增强,今年10月,校方与北京城建集团签订了后续的BRAC大学新校区机电和精装修设计合同,有意让北京城建作为机电和精装修的施工单位。在孟加拉,北京城建正逐渐由单一的施工分包向EPC总包单位转变。

盐碱地里找“水源”

设计变更的“坎儿”跨过去了,不代表前方就是一片坦途,孟加拉贫瘠的物资市场是项目继续施工面临的又一个难题。BRAC大学新校区项目作为国际竞标项目,不具备援外和两优项目在国内采购上的政策红利,漫长的海运清关时间和高额关税让刚刚复工的BRAC大学项目部望而却步,不得已将主要目光转投向当地市场。

通过当地的线上建筑物资分享群、孟加拉中资企业和本地联合体介绍以及对孟加拉资源市场的大量考察,项目部寻找到了部分物资供应商。但是,卖方市场严重的孟加拉资源供不应求,砂石、水泥等原材料都需从国外进口,再转入本国加工生产,且当地加工厂设备落后,单一厂家无法满足项目施工的需要。复工的头一个月,项目便遇到了采购难题。

新的设计优化方案使用H型钢桩加固混凝土浇筑缺陷和缺少了40%钢筋的地连墙,但需要的H型钢桩的尺寸和规格在当地十分少见,且800吨的需求量在当地也是个大难题,项目部找到的供应商只能从海外采购钢材进行再加工。

然而,天公不作美,孟加拉湾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受孟加拉湾海岸喇叭状的地形影响,10月的台风卷起了巨大的“风暴涌浪”,淹没了孟加拉最大的海运港口吉大港,大量项目用钢被困港口内。项目部紧急从全孟加拉寻找采购适宜的钢材和加工厂,并在海水退去后加派人手到港口进行清关运送物资。同时寻求孟加拉警察局的帮助,记录从港口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天桥高度和桥梁载重,警察封路开道,项目员工全程护送,最终确保钢材顺利运送到了达卡市,避免了因这场“突发事件”影响施工进度。

物资运输同样是一道难关,混凝土加工完成后需尽快从加工厂运至项目现场,这在交通状况极度拥堵的达卡市几乎不可能实现。为此项目部在距离项目施工现场两个小时路程范围内寻找了4家混凝土搅拌站,共同应对大量的混凝土需求。此外,鉴于孟加拉国休息日在周五,项目部选择在周四夜间至周五全天进行混凝土分层浇筑,避开达卡市交通拥堵最为严重的时段,保证了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过程中,项目团队纠正了记者关于“供应商”的表述,他们无论对业主、对供应商,还是对分包单位,都统称为“合作伙伴”。“在孟拉加,各方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要一切为伙伴着想,主动帮助伙伴们解决问题。”任智说,在共同推动项目建设的同时,项目部主动帮助业主规避风险,与分包单位和供应商共同成长。

诚心付出终会换来真挚的承诺,合作伙伴也愿意向北京城建交付信任,愿意与北京城建共同承担风险,甚至能够在资金尚未到位时提前发货。对伙伴的诚心、对业主的负责,北京城建“创新、激情、诚信、担当、感恩”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孟加拉得到体现,并随着项目施工的不断深入、孟加拉市场的逐步开拓而熠熠生辉。

属地员工“抢险队”

孟加拉BRAC项目执行经理王立一悄悄告诉记者,一批由当地工人组成的小队伍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法宝”。这支小队伍平时分散在施工现场和营地生活区,照看花草、修补营地、看官库房等等,但是队员们都是身怀绝技的“扫地僧”,但凡项目现场各作业面出现问题急缺人手,他们都能“改头换面”冲上一线,是名副其实的“抢险队”。

这支“抢险队”的30名工人原本都是孟加拉普普通通的力工,只能做钢筋搬运、抡大锤等体力活。随着项目进入大干阶段,多项支护技术轮番使用,施工现场陷入了力工过剩、技术工人却严重不足的窘境。
“要是能在短时间内教会孟加拉工人技术就好了”,项目部决心将中国式的“导师带徒”制度搬到孟加拉,以迅速提升孟籍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

孟加拉员工Sujol就是典型的例子,Sujol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家庭条件一般,为了补贴家用,早早出来打工,但是没有什么技术的他只能在工地上打打下手、干干苦力,不仅累不说,收入也有限。自从项目给他指派了“中国师傅”以后,他的学习热情很高,而Sujol也因为聪颖、勤奋和孟加拉人特有的热情深受中国师傅赵勇的喜爱。因为语言不通,赵勇只能在实战中一遍一遍给Sujol示范,加上简单的英语单词和国际通用的手势将应该注意的操作细节手把手地教给他。

一遍一遍地教,认真刻苦地学,终于熟能生巧,Sujol已经能够独立开展项目施工的测量工作了,摆弄起测量仪器有板有眼,十分专业,同时他的中文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可以用简单的中文单词向中国师傅汇报。

Nazmul是项目上的一名试验员,目前负责对项目钢筋和混凝土进行质量检测。与性格开朗的Sujol不同,面对记者采访时Nazmul有些腼腆。然而这个腼腆的孟加拉小哥工作起来十分认真,记者走进实验室时他正在对一批钢筋进行检测,实验仪器前的他神情专注,聚精会神地盯着设备的运转。当为检测设备输入指令的时候他稍稍有些犹豫,身后的中国师傅王克新想开口提醒却又决定让这个“弟子”自己解决问题,然而看似放手的师傅却在Nazmul手指点击按键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Nazmul正确地输入检测指令后依旧腼腆,但他的眼神里闪耀着自信的光芒,身后的中国师傅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项目一线的中国工程师和工人们在施工现场上奋战的同时,毫无保留地向孟加拉籍工人传授着工程经验和技术。目前,项目培养的这批属地员工已经能够从事测量、实验、焊接、临水临电、木工、切割、库管等工作,实现了“力工”向“技术工人”的转变。项目不仅让这批工人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掌握了一项赖以谋生的技能,更能在项目完工后为孟加拉培养出一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拉动当地就业、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稳定社会治安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的“走出去”,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建筑、中国的标准,更有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品牌。在一座座精美建筑落成的背后,北京城建将中国技术在当地传授,通过心口相传,传扬着中国的匠心、城建的品牌。

这就是属地经营,这就是彩虹团队,经营的不仅是发展数据,更是项目员工的人心所向。中孟两国人民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绘制着灿烂的未来蓝图。

孟加拉RRAC大学工程施工在继续,项目上的故事在继续,中孟两国人民的友谊也将永远继续下去……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