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返回>
辛勤耕“云” 努力种“数”
2020-05-13

“一枚信息炸弹正在我们中间爆炸,这是一枚形象的榴霰弹,像倾盆大雨向我们袭来,急剧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据以感觉和行动的方式。”上世纪80年代,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继农业阶段、工业阶段之后,人类社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横扫一切过去的“第三次浪潮”:信息化。

30多年后的今天,托夫勒的预言早已成为现实。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云奔潮涌、气象万千,正深刻改变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变革着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面对蓬勃兴起的信息化,北京城建集团逐浪而上,在“十三五”期间辛勤耕“云”、努力种“数”,锲而不舍地打造互联互通的管理“中枢”,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由弱到强、由跟跑者到领先者的跨越。

从瞬间抵达的公文运转到生机勃发的智慧建造,再到变信息孤岛为数据大陆的业财税一体化,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赛道上,信息化正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为集团构筑竞争新优势。

逐浪,起舞于潮头

“管理信息化,建造智慧化,产品智能化。”当被问到何为建筑业信息化时,集团公司经理办公室副主任王绍康略为沉思,给出了一个简约有力的答案。

王绍康,这位具体负责集团信息化建设的IT人,已在信息化领域耕耘十余载,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他介绍说,从2003年开始酝酿,到“十一五”时期以购买岗位级软件为特征的“部门级”应用阶段,再到“十二五”时期以打造业务审批流为特征的“公司级”应用阶段,“十三五”之前,集团信息化建设蹒跚起步、努力前行。

但“十三五”之后,信息化建设面临全新命题。

从全球看,这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浪潮。作为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它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正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从行业看,这是一次必须抓住的变革机遇。随着人口红利逐步终结、资源环境约束持续收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进入微利时代的建筑业,亟需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对建筑业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指出。

不可失者,时也;所当乘者,机也。

2016年,“十三五”起步之年。集团决策层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将信息化建设摆在“战略支撑”位置,地位前所未有。

“要配合和实现集团十三五‘做强总部,做大资本,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千亿级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全面发挥好信息化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华强调。

由此,集团确定了“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汇集数据,共享服务,实践互联网+城市建设,支撑千亿级企业集团。

“支撑千亿级企业集团,就要打造‘集团级’的信息化。”王绍康说,经过之前十余年的建设,集团信息化虽然实现了“公司级”应用,但“信息孤岛”现象普遍,业务系统难以集成。

集团级,意味着平台化,意味着业务高度关联,意味着数据同源。“我们建成上线的所有业务模块,都采取集团级架构,既可按法人单位独立上线,又可实现三级管理。”王绍康解释说。

想象一下,集团信息化架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个业务模块都可以看做一个枝干,而产生的每笔业务就如同绿叶,它们吸收着光和热,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据,汇聚到主树干这一信息化建设统一平台,最终形成互联互通的大数据。

如何建互联互通的“集团级”应用?王绍康认为,要建自有队伍,用自有平台,走自主可控道路。“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靠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出来。”他说。

蓝图绘就,时不我待。

2016年3月,伴随着北京城建智慧工程院成立,一个拥有50余人的项目团队开始奋战在集团信息化平台“i城建”上。

2016年7月,i城建首个业务模块——房屋土地资产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当年年底,i城建APP发布1.0版本;

2017年6月,i城建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全面展开;

2018年,费用报销、总账管理、资金管理等业务陆续上线;

2019年1月,集团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实现业财税一体化;

从人力、财务、资产等资源管控,到包含企业内控、成本管理、物资采集、智慧工地、安全质量巡检等核心业务管理,再到办公自动化以及i城建APP的不断迭代升级,经过近4年的精心打磨,如今集团已搭建起行业领先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质的飞跃,迈进了信息化3.0的全新阶段。

数据显示,i城建目前共开发完成14个业务模块、425个功能节点,平台上发生的月均流程完成实例数已从2017年的2911例增长至2019年的16247例。

落地实施的信息化,正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深刻影响着从施工生产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变革,四两拔千斤

“签约从‘面对面’变为‘屏对屏’啦!”2020年4月17日,集团首次采用远程户外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独特的签约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耳目一新缘于视频会议系统的精彩发力。作为集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视频会议系统贯穿至项目,外联至市委等系统,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单位得以打破时空阻隔、实时沟通交流。“今年已经开了159场视频会了,最多一天5场。”正在调试设备的孙艺、马剑帅说。

不止是线上签约。信息化建设结出的硕果,正以“四两拨千斤”助力集团降本增效,推动管理的数字化、标准化、精细化。

集团公司资本运营部副部长李世坡对此感触颇深。“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问题,堵塞了管理漏洞,助力集团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李世坡边说边打开集团房屋土地资产管理系统平台,上面精确显示,集团目前签订的租赁合同有1400多个,累计租赁面积达46.5万平方米,租赁金额超4.6亿元。同时,1000多个客户信息的资信评价也纪录在案。

如此全面的信息,在5年前还不可想象。“数据打架、客户信息不共享、租金普遍偏低、租期超长、补充协议满天飞……”谈到集团房屋土地资产管理当时的管理痛点,李世坡记忆犹新。

为此,在集团信息化团队的技术支持下,资本运营部联合法务部、财务部、企管部等部门梳理集团房屋土地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抓住“租赁合同管理”这一关键管控点,在业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房屋土地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2016年7月,该信息平台正式上线。标准的信息填录、规范的审批流程、统一的合同模板和防伪打印,让集团对房屋土地资产的管理一竿子插到底,总部做强了,资本做大了,曾经的“痛点”也变成了“亮点”。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财务领域。

重复报销,预警!发票出现“敏感词”,预警!与踩红线的供应商签合同,预警!……2019年1月,集团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有机融合,集合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费用报销、税务管理、资金管理、总账管理六大模块,在国内同行中率先拆除“数据篱”,实现业财税一体化,系统的合规查验、管理预警功能让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从“数据篱”到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精细化管理,还有价值创造。“2019年9月,国税总局出台建筑服务分包款差额扣除方面的新政后,我们团队迅速响应,分析政策后整理算法,在系统中找出相关存量数据,直接节税超过600万元。”提到业财税一体化带来的价值,集团业财税一体化业务专家组长、建筑部财务部副部长陈舒剑难掩激动。

而更让人欣喜的是,从投标过程到项目建设再到竣工结算,业财税一体化实现了施工项目的全周期业务管理、全过程管控。

项目管理标准化改造、业务过程在线追溯、成本分类核算、台账报表自动生成……信息化如同一只强有力的手,推动集团“四清晰一分明”项目经管理念和“四个不能变”管理要求在项目落地生根,集团的财富大厦更实更牢。

这是一组让人感叹的数字。

在曾恨不得有三头六臂的财务部门,税务系统上线后,发票认证变自动,开票仅一键,2019年集团总部获得的10万张进项发票累计处理时间从单人9000小时降至450小时左右,工作量减少了95%,大量人力物力得以释放出来。

在曾苦于信息更新的人力部门,业务上线蹄疾步稳,2019年完成全集团人力资源信息采集更新25834人,收集简历1764份,微课培训2.3万多名工人,职工薪酬也实现一键式自助查询。

在曾人头攒动的行政部门,行政审批和办公业务搬到网上,“职工跑腿”变成了“数据跑路”。“以前项目用集团的印章需要签十几个名字,一圈跑下来往往一周都过去了,如今线上审批,最快半小时就可搞定,用印的存档量也从一个月4盒降至半盒不到。”集团公司董事会秘书部王艳说。

信息化也悄然变革着工程建设的生产方式。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万里晴空下,这座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全球最大空港闪烁着粼粼波光,宛如一只金色的凤凰,惊艳着世界。人们难以想象,从破土动工到交付使用,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建设才不到4年。

超出想象的中国速度背后,是不同凡响的城建智造。“为了完成超高难度的工程,我们使用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测量机器人、焊接机器人……都是当之无愧的‘黑科技’。”集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副总指挥李建华说,BIM技术、智慧工地、黑科技设备等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助推传统建造向智慧建造转变。

以BIM技术为例,在大兴国际机场主航站楼机电工程中,其显著降低了80%左右的拆改量,提高了一倍的管理效率,成功助力李建华团队高质量完成了24.7万台机电设备、1800千米的电缆电线、近73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风管以及百万数量级接口的安装。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不是个例。如今,从已通车的国内首个全数字化建造大桥——新首钢大桥,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新建场馆——国家速滑馆,再到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区域的重点工程,一系列“高、大、精、尖”项目都以信息化为支撑,在智慧建造的大道上奋勇前行,彰显出城建品牌的全新魅力。

远航,未来无止境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在全球迅速蔓延。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深深影响着每一名城建人和每一个工程建设。

在外地的职工健康状态如何?有多少职工需要返京?项目复工复产推进的如何?这些问题,牵动着大家的心。

2020年2月15日,周六。正在家休息的胡红国接到电话通知: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集团全面实时掌握职工返京和项目复工信息。

挂完电话,身为i城建产品研发负责人的胡红国,迅速组织分布在各地的工程师,居家“抢工”。

一周后,“复工信息”“返京信息”模块便在i城建APP陆续上线。有管理权限的用户手指一点,集团国内项目的复工进展、入场工人、口罩库存等情况一目了然。5月8日的数据显示,集团在全国具备复工条件的项目已100%复工,累计复工人数13.7万人,累计疑似病例0人。

“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业务需求,就是因为i城建坚持走自主可控的道路,能自主开发。”胡红国介绍说,4年来,i城建APP已经历了21次重大升级迭代,其BUG修改按小时计,功能改进按天计,新建模块按季度计……

快速迭代的背后,也凝结着一个团队的矢志奋斗。

2017年12月21日,城建大厦。

虽已是晚上10点多,但大厦B座26层灯火通明。陈舒剑在一块已密密麻麻的黑板前不停地圈画着,软件工程师刘乐则眉头紧锁,疯狂敲打着键盘。哒哒的键盘声和沙沙的书写声,彼此起伏,宛如一支唱不完的歌。

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两个多小时了。费用报销系统进入攻坚阶段,单是其中的审批流程就已修改了200多次。面对新碰到的代码问题,陈舒剑和刘乐一直在苦寻原因。

“陈哥,能不能明天弄?”过了一会儿,头晕眼花地刘乐说。

“明天有明天的事。”陈舒剑拎来一床被子扔给刘乐说,“今晚,我们就猫这儿了。”

快凌晨时,问题找到了,陈舒剑高兴地发了一条朋友圈:不一定是最好,但我们是最认真的。

半个多月后,费用报销系统即将上线。为此,陈舒剑团队向业务关键用户进行了一场持续3个多小时的路演。

路演结束后,关键用户穆南空给陈舒剑发来一条信息说,“跟你们开会,感到热血沸腾,没想到你们这么有拼劲和决心,你们的i城建是真的爱城建!”

只不过直到次日凌晨3点,陈舒剑才看到这条短信。此时,他们刚刚完成系统的漏洞修补,陈舒剑那双已熬成血红的眼睛,不禁湿润起来。

岁月见证,信息化实现管理和技术的真正融合,既需要技术“操盘手”,也需要业务“发烧友”。

即便时隔数年,李世坡依旧清晰记得推动房屋土地资产管理系统上线的那段日子。

“面对房产管理的痛点,当时我们好几个部门的同志自发聚集到一起,利用每天午休时间在会议室里琢磨了一年有余。”他回忆道,“单是一个合同文本就历时大半年,哪怕是小数点位数、文本字体、排版打印都经过三番五次的斟酌。”

他说,之所以能迈出这坚实的一小步,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甘愿奉献、追求梦想的同志。

据统计,从上线至今,i城建已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在申11项,工程师们敲打出的源代码累计超1000万行、大小达1.2G,相当于6000本10万字的电子书。平台上形成的数据达730G。

数据即财富。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将像水和电一样,成为无处不在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

“十三五收官之年,我们已初步搭建完成数据资源中心的平台架构”,王绍康说,“通过对已有数据资源的过滤、筛洗、计算、分析,我们期望形成集团自有的大数据决策中心,服务于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

“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这是王绍康常常在心里默念的一首宋诗,他说,信息化建设永无止境,一旦开工,便永远在路上。

水长山远,徐行不哗。

回首过往,从一个岗位级软件出发,一个千亿级企业集团挺立在信息化建设的潮头,正在同行内分享和引领技术进步与创新升级。

面向未来,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的自主道路、奋斗不息的业务团队,定将汇聚起更为澎湃的智慧力量,助力集团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凯歌行进。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