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温榆河公园是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大幅度扩大生态空间的生动实践,是落实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匠心描绘蓝绿生态空间
温榆河公园位于温榆河与清河交汇之处,中心城东北边缘,规划范围30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是北京六环以内面积最大的成片蓝绿生态空间。温榆河公园所在城乡结合区域情况复杂,横跨朝阳、顺义、昌平三区,清河和温榆河两条河道,涉及林水田湖草多种要素,涉及规划、水务、园林、建筑、农业、市政、信息等多个专业,跨领域跨专业协调重大事项,给项目的规划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
城建园林设计院(以下简称:设计院)作为规划设计工作的主要成员单位,联合弘都院和北京水利院,充分发挥公园“大”的特点,始终把生态和生境多样性作为第一考量,将绿地与河道、农田、道路、驿站等要素整合起来,让公园成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
温榆河公园面积相当于10个颐和园,可发挥综合生态效益,涵盖丰富多样的生境,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给更多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设计院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生态科学家们一起对公园的生态本底保护、生态修复和管理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在公园控规中划定了“生态留野区”,在满足市民休闲活动的前提下,放任自然过程在公园中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土地的自然演替状态,让植物依条件自我选择,自由萌发生长。
蓄滞洪区巧变鱼鸟家园
温榆河公园是北京市防洪排涝规划确定的滞洪区之一,按照统筹治水和治林的系统思想,设计院充分利用这片土地季节性淹没的特点,以最小扰动为原则,集中布局蓄滞洪区,实现无水则绿,小水成泽,大水成湖。
北京是国际鸟类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亚路线”的中转站,温榆河公园区域内发现的鸟类超过200种,如何结合湿地生境构建,为鸟类、鱼类、两栖类和小型兽类提供栖息地,为它们以及更多潜在的鸟类量身定制适宜的生境是设计规划中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河湾绿洲专门设计了浅水湿地生境,作为涉禽栖息地,不仅给它们提供了筑巢场所,这些乔木树枝还是它们喜欢的筑巢材料。另外,通过园路的引导,让游人适当远离动物栖息地,再堆筑小山丘和密林,隔离噪音和屏障视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温榆河公园的东北角有一座汉代故城遗址,与公园仅一路之隔,据说历史上曾是刘禅的封地,当时居住在安乐城屯垦戍边的百姓利用温榆河丰沛的自然资源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使得“故城”自古就有温榆河畔鱼米之乡之称。
公园与汉代古城墙的遗存遥相呼应,二者之间静静地流淌着温榆河支流——龙道河,开渠引水、村舍田园、临水而居、温榆远树、交往融合,这些都是安乐故城的文化、空间提炼出的形象和气质,是设计方案的灵感源泉。
“晴耕雨读”是设计师对安乐、农耕、故城和田园精神的解读,这与“故城”带给人们最初的印象相契合。通过“物境-情境-意境”的传递,体现传统农耕文化和故城氛围,营造出“土地平阔、屋舍俨然”的田园景观,用传统村落的形式,讲述“安宁、祥和”的自然风光,续写故城记忆。
山环水绕健身休闲传承有道
作为历史上京承御道的一部分,公园所在的朝阳区孙河乡曾经是有名的渡口,有很多桥户和驿馆,其中在公园西南部的雷家桥村曾经就是很有名的驿站——雷桥驿站。雷家桥村有上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桥村聚友同心天平圣会”,为“北京十三档传统民间香会”之一。为此,在雷桥驿站北边,设计了一个集中的文化活动场地“雷桥风筝汇”,平日可以休闲、健身、放风筝,也可以举办文化展览、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同时,结合海绵理念,将勇士营渠拓挖形成了核心景观“纸鸢湖”,利于挖湖的土方堆山,围合空间,形成了山环水绕的风貌,给这个老地方创造出美丽的新印象。
纵横交错的道路把公园分割成若干个地块,设计院联合规划和交通专业团队,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多个公园道的设计理念,对温榆河公园范围内城市道路研究后,确定了“景路一体”的目标,并专门研发了一套组合拳,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温榆河公园范围内有上千亩农田,与公园内森林、湖泊、河流、土丘融合碰撞,成为公园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线。公园里的农田在设计中不再以追求产量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自然宣教为导向,给中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农业生产。孩子们在这里闻花香、听麦浪、摸螃蟹、看星空、走玉米地,充分了解和体验大自然,极大提高幸福感和收获感。
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心城区东北部绿色休闲游憩、特色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可满足周边城市功能组团内约百万居民及百万就业人口亲近自然的需求,约24万居民步行15分钟可达公园,约100万居民骑行15分钟可达公园,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同时,建成的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将显著改善周边地区环境质量。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