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工程 返回>
决战“海坨之巅”
2019-04-17

四年前,北京与冬奥甜蜜“牵手”;三年后,北京与冬奥将迎来激情“约会”。

北京之北,延庆小海坨山将热“雪”沸腾,来自雅典的圣火将在长城脚下的夜色中点燃。

今年,北京冬奥会迎来开幕倒计时三周年,“双奥之企”——北京城建集团正紧抓施工黄金期,争分夺秒抢抓进度,展开“海坨之巅”大决战。

上下求索,以国匠之心建设超级工程

距离天安门130公里的长城脚下、妫水之滨,北京第二高峰——海坨山就坐落在这里。

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雪上项目赛区之一,北京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小海坨山南麓。而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的高山滑雪项目,其最重要的一标段工程由北京城建集团建筑部承建。

该工程规划建设6条赛道,比赛道和训练道各三条,涉及男女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滑降等十一个滑雪比赛项目。从效果图上看,竞技赛道和训练雪道犹如几条白色的瀑布由小海坨山顶向山谷蜿蜒流淌而下,竞技平台、集散广场等场馆功能区沿山体地形穿插叠落于山谷之中,与小海坨形成自然山水交相辉映的优美景观。

宏伟蓝图美好无比,付诸实现却异常艰辛。高山滑雪比赛专用雪道垂直落差900多米,最大坡度接近70%,主雪道C1雪道长3000米,山地作业条件复杂,雪道建设经验欠缺……纵观冬奥历史,延庆赛区拥有冬奥会历史上最难设计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是最具挑战性的冬奥赛区。三个“最”字,体现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程的建造难度。

如何才能保质、保量、保安全的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该采取怎样的技术手段才能攻克难题?这让项目经理张洁陷入了沉思。

孙子兵法有云:“以谋为上,先谋而后动。”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讨论,张洁团队精心编制了一套人机料法环的管理方法。

根据现场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项目团队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将施工区域划分为集散广场、中间平台、竞技平台和山顶平台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配备一套安全、技术、质量、工程等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由于紧邻松山保护区,里面不让搭建临设,项目团队就在距离现场15公里的山脚下搭建临设,每天安排车辆接送人员上下班。为了保证作业时间,班车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发车,然后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道松闫路行驶40分钟达到现场。管理人员与工人同频共振,同时上工,同时下班。

“必须做到靠前指挥,提高效率。”经理助理尹杰睿介绍,项目地处山区冬休期太长,两年的计划工期实际施工时间仅有16个月,必须利用有效时间抢抓进度,做到用满时间占满空间。

常规而言,“三通一平”是一般项目开工的前提条件。但是对于冬奥赛区建设而言,是“三无”施工,即无水、无电、无路。

要施工先修路,交通是最大难题。为了解决交通运输的问题,项目团队探索使用一切可利用的交通工具。从人背、驮运到修建圆木栈道,从塔吊、车辆运输到货索运输、直升机运输,想法设法多措并举解决平面和垂直运输的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而在崇山峻岭峭壁沟壑的海坨山上十分缺水。项目团队每天从山脚下往山上拉水。但是由于山势险峻、坡陡路窄,运水车只能到达海拔1400米的中间平台,然后再由水泵分四级往山上泵水。即使这样,最高也只能泵送到海拔2000米的地方。剩下不到200米的距离只能依靠人力再拉上山顶。

如今,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电。而市政电路只能到达集散广场,那剩下的地方怎么办?没有电,机器设备怎么运转?办法总比困难多。不通电,那就自己发电。通过测算和估量,项目团队租用了21台发动机,分别布置在竞技平台、山顶平台、ps200和ps300造雪泵房。

打牢地基磨好利剑,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工程建设在有条不紊中砥砺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而要建设一座符合奥运会标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国内尚属首次,没有经验可供借鉴。

施工作业面分散、交叉作业多、施工机械多、进场路窄坡度大、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多……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城建集团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提出以世界标准建造冬奥滑雪项目顶级赛道的目标。

为此,项目团队先后与参与索契、平昌冬奥会建设的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公司、天冰造雪设备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磨练提升,全力打造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项目团队把“责任”扛在肩头,把“使命”记在心上,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努力将冬奥场馆打造成一流的精品工程。

志在高山,以铁军之魂打造冰雪世界

小海坨山海拔2198米,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是一块未曾开垦过的“处女地”。而要在这里建设一座超级工程,对于建设者来说,无疑是天险。

密林、乱石、陡坡、落石、毒蛇出没、蚊虫叮咬……施工现场险象环生,建设者们每天都面临着巨大考验。但是,再恶劣的环境也阻止不了城建铁军勇往直前的脚步。

海拔高斗志更高。虽然步步惊心,但却义无反顾。前期,测量人员进山测绘作业时,都是两人一组,一人勇当开路先锋,手拿镰刀披荆斩棘,砍草伐树,为后面的人打通道路,而另外一人则要背着测量仪器和三脚架,负重达到40斤。一天下来,膝盖、小腿和脚都是酸痛肿胀的。

筚路蓝缕启山林,生命危险近咫尺。去年夏天五月份的时候,测量员陈明发在做完一个索道支架测量校对准备离开时,回头看到了一条腹尾蛇藏在草丛中。“那只蛇离我只有三十公分,想想都后怕。”
这次,他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这么幸运。去年12月24日那天,他就没能躲过危险。

上午九点半,陈明发和青年突击队队长郑帅一起从竞技平台沿着圆木栈道往中间平台爬。刚到三分之一时,只听到“轰隆隆”一声巨响,一个直径70公分的落石径直而下。处在一个栈道拐角的郑帅幸运的躲了过去,但是落石直接砸到了陈明发的身上。事发突然让人猝不及防,背着测量仪器、手拿三脚架的他顺着木栈道下滑了五六米后才终于停了下来。

这次意外事故造成右肩骨折,医生建议他住院休养一个月。但是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后,他就坚持回到岗位上继续战斗。“项目部就两个测量员,如果我倒下了,另外一个人很难开展工作。”

由于山路崎岖,勘测过程极为艰辛。来回步行在路上的时间就要花费6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测绘人员每天都是背着干粮上山。

走在山上,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身穿冲锋衣、脚踩登山鞋、背着蓝色双肩包的人影,在崇山峻岭之间闪转腾挪、手脚并用、匍匐前进。

“一旦上了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山。”每人身背一个蓝色的背包,这几乎成为了每名员工的标配。忙到中午,离集散广场营地很远,就只能在山上就着凉水啃馒头。有时候天气炎热,身上带的水根本不够喝,他们就只能喝山沟里的水。

说到这里,已经习以为常的陈明发不以为意:“很多人都喝过,这没有什么,就连项目经理张洁还喝过好多次呢!”

冬天的时候,山上的平均温度在零下25度,每块电池只能使用半个小时,为了保证完成每天的计划工作,测量人员都随身携带五六块电池,并贴身放在身上,像呵护一个小生命一样,给予他们温暖。
面对战线长、管理跨度大、危险系数高等困难,测绘人员无所畏惧、顶风冒雪,在狂风肆虐的山崖上、在虫蛇密布的灌木丛间踏勘现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完成了山顶围挡、水库测温、地形勘测等任务。

“请讲,请讲!”由于山间信号弱,植被覆盖密集,管理人员遇到问题,只能通过对讲机进行沟通。

“通讯靠吼,交通靠走”这是项目管理人员的真实写照。

山上气象万千,瞬息万变。上一秒还是阳光明媚,下一秒就大雨滂沱,抑或是大雪纷飞。就在4月11日下午,记者跟着郑帅一起去查看F索道支架基础建设情况,刚开始还是蓝天白云,晴空万里,但当走到第11个支架时,天上一片乌云飘来,漫天雪花便洋洋洒洒而下。

“冬天下雪还好,就是冷点,夏天遇到下雨就惨了。”郑帅说,一到夏天,突遇大雨,离临时避险所近的可以跑去躲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及时赶过去,就只能被雨淋。

有一次,他正在C索道巡查,突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情急之下,他只能跳进索道支架刚挖好的基坑里,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

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的美景,对建设者而言,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共有9条索道,包括80个索道支架和18个索道栈房,98个地方散落在崇山峻岭之间。但是,说起每个索道的位置,郑帅如数家珍。一年多来,他的脚步走遍了延庆赛区方圆20公顷山林的每个角落。

原始密林辟战场,栉风沐雨砥砺行。鏖战冬奥,这是一场智力与体力的较量。在冬奥工程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中,城建铁军用双脚丈量天地,在一线摸爬滚打,完成了一个个急、难、险、重的任务。

极限挑战,以坚定之念铸就铁血传奇

“莺啼妫畔杨柳飘,云压海陀雪意高。”每年冬季,“海坨戴雪”的美景令人沉醉。站在山顶,放眼望去,绵延不绝的海坨山错落有致,银装素裹,群山披玉,一幅天高地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景色。

但是,对于驻守在山顶的建设者而言,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寒风凛冽,冰冷刺骨。冬天,山顶的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度,标准温度计都要爆表。住在帐篷里,盖着两床被子,还会感到瑟瑟发抖。

雪虐风饕,但是他们依然坚守雪山,在寒冷中默默输出自己的能量,为筑造山顶平台雪道“冬奥皇冠”而奋力前行。

1995年出生的陈文韬,自2017年来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项目后,就一直驻守在山顶平台。紫外线强烈、寒风凛冽、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让他脸庞黝黑、皮肤粗糙,一张饱经沧桑的脸让年仅24岁的小伙子看上去就像个小老头儿。

山顶的出发平台,犹如一只凌空欲飞的大风筝,轻盈飘逸。而吹动这只风筝的风力一年四季都在八级左右,遇到恶劣天气,最大风力达到十二级,体重180斤的人站在山顶都被吹得东倒西歪。大风裹着石屑打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狂风肆虐、飞沙走石。一阵龙卷风将一顶帐篷连根拔起,正在睡觉的工友们突然之间就失去了栖息地。不得已,他们挤在其他工友的帐篷里,熬过了漫漫长夜。

恶劣天气考验的不仅是人,还有机械。极冷的时候,连柴油都冻了。为了抢抓进度赶工期,项目团队专门找到标号-35度的柴油,在油箱上裹上棉被继续坚持施工。

在海拔1845米的地方,是ps300造雪泵房建设点。这个紧邻女子大回转的地方,坡度达到了50度,材料运输异常困难,机械设备在这里都“趴窝”了。为此,项目团队绞尽脑汁想方法。一根长4.5米,重2.5吨的造雪管线要运输到位,中途要更换五六种交通工具。

先是卡车运送到集散广场,再换六驱运输车运送到中间平台,然后再依次换上履带拖拉机、卷扬机、拖拉机,最后达到造雪泵房处。一个单程下来,需要花费五六个小时。

为了更好的推动施工进度,负责ps300造雪泵房施工的陶志民,每天跟工人们同吃同住,睡在临时帐篷里,跟十几个工友挤在一张大通铺上。

去年,为了抢抓进度,完成既定节点目标,项目团队成立了集团公司历史上第一支高山索道施工突击队。将9条正式索道的施工任务,细化分配到由200多名施工人员组成的七支抢工队伍,管理人员、一线工人一起协同作战。

建设者在前线“拼杀”,项目部当好“坚强后盾”,做好后勤补给,让一线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对此,项目职工对“80后”项目副书记陈震称赞不已。

当时,项目管理团队带领突击队员近230人吃住在现场,一日三餐由专人运送到山上,抢抓进度,切实提高有效工作时间。

最终,在“党建引领+提质增效”的作用下,建设者凭借愚公移山般的坚强意志,在风雪中抢出一片天。

雪后的海坨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山路蜿蜒如五线谱,坚守雪山的城建铁军怀着一颗敢打必胜的信心、攻坚克难的恒心和重诚守信的决心,用实际行动弹奏出动人的大地之歌。

砥砺而行,以奇妙之思攻克重重难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冬奥工程建设,交通是最大的难题,打通交通运输“生命线”是重中之重。

在刚开始的时候,山上还无路可走,就采用“人背马驮”的方法。做地勘的时候,为了在山顶搭建一个临时围挡,项目团队找当地老乡雇了20头骡马,每匹骡马一次可驮运150公斤货物,每天上山下山两趟,将建筑材料、食物和水驮上山。如今,山顶平台的饮水问题还要依靠“马帮”运输。在山石遍地的施工现场,这群赶马的人和马儿,成为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山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中间平台位于一个山顶上,距离竞技平台不到两百米的落差,很多人员为了节省时间,都沿着山体垂直往上爬。由于坡陡路滑,人员摔倒、滑落的情况不时发生。

“这样太危险了。”看到这种现象后,郑帅想到了修建圆木栈道的方法。利用现有的伐木,将其截成一段一段的圆木,然后一级一级的镶嵌到山路上,解决了山顶平台和竞技平台之间往返的问题。沿着这条道路往上爬,不到十分钟便能达到中间平台。至今,虽然已经有了施工便道,但是这条木栈道仍然发挥着作用。

山石险峻,蜿蜒而下。面对山体近60°的陡峭崎岖的山路,人员可以艰难上山,那么物资和设备呢?开、挖、平、填仅仅依靠人工,难以实现。如何把设备开进山,成为阻隔项目前进的一大难题。

于是,一条沿着比赛雪道路线依托山势而建设的“之”字形施工便道应运而生。显露在山体之间“盘山小道”,犹如一条蛟龙,盘踞于群山峻岭之颠,蜿蜒曲折、跌宕起伏,与蓝天相接,与白云呼应,可谓是一条真正的“天路”。有了这条道,各类机械、材料、消防器材等物资就可以直接运上去。

为了解决垂直运输的问题,项目团队在集散广场布设了三台塔吊。每台塔吊高50米、臂展75米,可以覆盖半径70米、海拔高差近百米的施工区域。它不仅刷新了北京塔吊海拔高度的纪录,更大幅提升了高山施工材料运输效率。

由于海拔相对较低、坡度较缓、房建较多等原因,集散广场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唯一架设塔吊的区域。竞技平台、中间平台和山顶平台以及9条索道的建设,仅靠坡度陡峭、运输能力有限、运输效率低下的雪道施工便道运输仍是饮鸩止渴。

为此,项目团队沿着索道沿线建设9条临时货索,组成空中运输“生命线”,为冬奥核心区山地运输开发了新形式。

在小海坨山的悬崖峭壁上,一座座高耸的索道支架依山而立,犹如一条盘山而踞的巨龙。从海拔930米到海拔2100米,全长约9.8公里的索道交错相连。每条货索就像一座悬空的塔吊,源源不断地将正式索道所需的混凝土、钢支架以及各种材料准确的吊装到预定位置。

“我们还曾经利用直升机运输过一段物资,给山顶平台运送过一台发电机,给中间平台运送过机械……”项目经理张洁说,他们尝试了所能想到的所有运输方式,在高山上来了一次运输工具时空大交汇。

除了交通运输问题,项目团队还要克服山体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滑雪赛道落差大等多只“拦路虎”。针对复杂的地形,项目团队就巧用科技,通过BIM技术和无人机3D测绘扫描技术的辅助,在电脑里模拟出一整座小海坨山,然后利用航测无人机对地形地貌进行精准测量校队,比传统的方格网测绘提高了数十倍工效。

比如专门为索道建设开发的无人机放绳技术,一根直径9毫米的工作绳可以在无人机的牵引下,穿越崇山峻岭,从一个龙门架的索环飞到终点处的另一索环。相比传统的人工放绳,不仅把放绳时间由传统的一至两天缩短为2个小时,更有效规避了传统人工登山放绳带来的安全隐患大。

沿山修筑的“之”字路坡度大、转角小,普通的运输车辆无法行驶,项目部特别引入了运输车里的“特种兵”——六驱运输车,可以快速将大量施工物资运输至1900米处。此外,还专门开发出一种遥控驾驶的履带运输车,避免人员驾驶,全力确保施工安全。

冬奥工程备受关注,世界瞩目,为了建设好这项超级工程,建筑部举公司之力,聚多方之智,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对于遇到的重点问题和技术难关,建筑部总经理张锁全多次深入施工一线,靠前指挥,并与北控等单位多方沟通,积极协调,为项目部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一年多来,在集团和建筑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项目团队用智慧开展工作,用能力创造条件,用人性克服一切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破解了一个个难题,高标准、高质量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2月1日,腊月二十七习近平总书记与延庆冬奥建设者们视频连线:“要坚持奥运标准,倒排工期,有序推进场馆新建、改造和重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按期保质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既是鞭策,也是鼓励。

如今已经是四月,山下春意盎然,半山春寒料峭,而山上还是冰天雪地。每名工人都穿着棉大衣,带着棉手套,冒着严寒顶着风雪,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日夜奋战,忘我工作。
目前,项目从3月份开始全员停休,将于今年4月底完成测试赛相关的雪道、索道工程土建部分施工。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8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陈陈在第一次爬到山顶后,看到如此大的超级工程心生疑惑。

“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的。”如今,一年过去,她变得信心满满。

随着距离9月底的测试赛进入倒计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各项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

纯净的冰雪,激情的约会。2022相约北京,北京城建铁军正在用一腔热血,抢抓施工黄金期,争分夺秒攻坚提速,为把冬奥场馆打造成一流的精品工程而奋力拼搏。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301099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