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集团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亚泰公司党委书记潘寿林
徐艳红
他说自己是企业里的一滴水,企业的发展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而每一个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能找到自己汇入的位置。
2007年3月,潘寿林被任命为亚泰公司党委书记时,这家国有企业正经历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企业改制和内部改革攻坚的三重压力。而他带领着广大干部群众以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企业改制任务,还使党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力的推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经营额、开复工面积、产值利润等指标都实现了翻番。他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风采,让党徽在企业里闪光,让每一名亚泰职工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组织的作用和巨大力量。
执著、敬业——他带领党员在岗位上闪光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钻一行就要精一行”这是潘寿林始终恪守的一个诺言。
1983年7月,潘寿林调到城建三公司宣传部工作,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党务工作。在这漫长的27年间,他的工作发生了多次变动,但从未离开过党务工作,默默地在党务工作中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年华。他的思想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但是,他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深厚感情,对党务工作的热爱,使他始终如一地站稳立场,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自己所从事的党务工作领域执著追求,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党员的尊敬和信任。
作为党委书记,潘寿林一直坚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说:“实践证明,只要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职工就会有主心骨,就会心气足,各项工作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奥运工程建设中,亚泰公司承担了老山小轮车赛场、朝阳公园奥运沙滩排球场钢结构、奥运村D区、北京会议中心等重点工程。针对工程政治意义大、施工难点多的特点,在工程建设中,潘寿林自始至终都强调,项目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用科技引领施工,倡导将“科技、绿色、人文”的奥运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工序中,并在党员和职工中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以安全、质量、工期、成本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竞赛。而他多次深入现场就创优、安全、进度等各方面广泛开展工作,激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他的激励与带动下,广大党员都积极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扬亚泰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亚泰公司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奥运工程,还获得了“奥运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援建工程中,四川什邡市蓥华镇安置房的援建项目施工环境异常艰苦。心系职工的潘寿林多次深入施工一线,指导施工,慰问奋斗一线的援建职工。他要求项目部党支部在做好现场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他的鼓舞下,亚泰公司蓥华项目部全体参施人员夜以继日作业,克服各种困难,践诺“攻艰有我,有我必胜”的誓言,确保了工程各阶段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向北京市、什邡市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项目部也被评为“北京市对口支援什邡先进集体”。
改革、发展——他加强党建工作助推企业发展
“党建工作是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这是潘寿林的工作思路,也是他的人生实践。
在一般人看来,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热闹的“故事”。然而,在亚泰公司的转企改制过程中,并没有这些所谓的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各种改革。这种润物无声式的改革,靠的是什么?用潘寿林的话说,靠的是政策到位、工作到位,靠的是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在潘寿林的倡导下,公司党委根据企业实际,注重以保稳定促改革求实效为重点,专门撰写了改革宣传提纲,刊登在内部报刊上,让大家了解和掌握企业实施改制的目的、意义以及企业制定的相关政策,并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离退休2年的机关老同志,采取离岗休养方法,其原待遇保持不变;对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的职工,由其本人自愿提出申请,企业与其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予经济补偿金。由于政策到位,思想政治工作有保障,最终确保了企业成功完成改制。
是改革,让亚泰公司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如今又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种实力和竞争力。
改制后,企业“身份”变了,经营机制更加灵活了,亚泰公司相继实施了机关组织机构的整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薪酬体系调整等一系列改革。作为党委书记,潘寿林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做到行政与党委形成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能。在他的倡导下,一方面,党政一把手被定为“双重身份”,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党委委员。通过党委与董事会主体融合、纪委与监事会的全面融合,构建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党务工作者与同级行政管理人员同等待遇。在机关职能结构调整后,专门成立了党群工作部,潘寿林要求所有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方面要坚持两个不变的原则,即城建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不变,干部队伍的优良作风不变。另一方面,以培养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3-50人才培养计划”,力求在三年时间内培养50名青年项目经理、50名青年项目总工、50名青年项目总经,形成梯队化的人才结构。在干部选拔上,潘寿林要求公司党委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打破过去行政任命干部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公开招聘、任期制、任期考核、多维度测评等多项新举措。2008年10月和2010年11月,亚泰公司分别开展了竞聘机关部长和副总经理岗位活动,均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结合企业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他提出了“建设新亚泰,实现新发展”的战略构想,并先后组织开展演讲活动,营造了企业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
在他的带领下,亚泰公司在逐步转入现代化管理模式中,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党组织的建设,还使企业人员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企业文化和品牌得到了充分宣扬,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
亲民、爱企——他让每一名职工都享受改革的成果
潘寿林特别喜欢这几句歌词:老百姓就是天,老百姓就是海,老百姓就是党的力量源泉。
他深深地体会到:改革必须要有利于职工,让职工满意,才能促进发展,企业才能更具有活力,否则,改革就会失败。当然,任何改革都要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想要100%的职工都满意,的确很难。但只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的推进既积极又稳妥,让每一名职工都享受到企业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由于家大业大,事务多,领导层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职工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所认识的事物当然也不一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改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给公司班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所制定的改革措施中与职工的利益发生相碰撞的现象也会存在,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小的摩擦。”潘寿林这样说。
对于出现的摩擦,潘寿林的做法是:认真分析部署,切实从维护大局和保障职工的利益出发,在诚恳征求职工意见、深刻查找问题根源、梳理汇总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整改工作;若不能马上修改的,就组织专门工作组,向职工做好解释工作,尽力让职工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凝聚人心,切实做到职工的利益得到保障。
为了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让职工真正得到实惠。潘寿林与公司领导班子一起充分讨论,制订出台了《经营承包管理办法》、《职工薪酬体系调整方案》等改革配套措施,这一系列相辅相成的举措有力地推进了亚泰公司的发展。在人事上彻底打破了过去行政任命干部的传统模式,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竞聘,择优聘用”上岗机制,达到了精干高效目的;在分配上打破了“铁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制,定岗定员,把工资分配同职工的岗位职责、劳动技能、贡献大小紧密结合起来;在项目上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利润指标承包”经营责任制,让职工广泛参与到施工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制以后,亚泰公司不仅先后两次对职工的薪酬体系进行了调整,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员工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均得到了提高,还做到了“三不拖欠”,即不拖欠民工工资、不拖欠职工工资、不拖欠各项保险费用。
“总的来说,从2008年企业整体改制至今,亚泰公司经历的每一次改革,所涉及到制订的方案和措施,90%以上的职工都是满意的,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潘寿林这样告诉记者。
潘寿林坚信,只要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企业的建设,不断地更新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不断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亚泰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职工们也会不断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