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有幸去日本学习考察,归来后,随同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感叹:北京建筑工地与日本建筑工地存在着文明差距。文明,离我们还有多远!?如今,远的不说,就说城建的建筑工地离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施工还是有差距的。应当肯定,从城建集团推行创建“文明四区”活动以来,通过开展“文明四区”创建活动,效果是明显的,不仅提高了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促进文明施工生产,而且提升了企业形象。特别是建筑工地规范的围挡的集团显著的标示在国内同行业中得到了认可,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赢得了市场的占有率,使我们感到自豪。
但通过日本之行后,发现这种“自豪”没有那么简单,表面上的文明进步,不能缩小本质上的差距。
有形的、能量化的差距我们可以自己找。譬如,个别单位在开展“文明四区”创建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注意表象,注重形式,注重一时的社会效应。而忽视了文明的核心内容,那就是人,或人的文明程度。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体,人的素质状况如何关系着企业的面貌和发展。只有人,才是推动企业文明建设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我们参观学习的东京赤羽住宅楼工地、大阪阪神大厦以及路过看到的建筑工地等,所见所闻,与我们的建筑工地相比(不是全部),真有天壤之别的感觉。从外表看,日本的建筑工地想象不出是施工工地,其中有的工地是封闭式,有的工程是结构和装修同时进行,没有嘈杂声;从里面看,犹如一个建筑工厂,各种成品、半成品堆放整齐,现场整洁,工人操作一丝不苟,施工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处处感受文明施工的暖意。
而纵观我们的建筑工地,时好时坏,现场脏乱差的现象时有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人的思想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人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据了解,日本工人在下班之后一小时,都要自觉的清理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以保证第二天正常工作秩序。这点我们能做得到吗?还有不少无形的,无法量化的差距,如果不了解其他大都市的情况,不作一番比较,就不容易察觉。
通过实地参观,就不难发现,日本建筑业不仅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在整个文明程度上,都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羡慕和学习的地方。
这种文明,在东京、大阪、横滨等城市都能得到体现。由此展开联想到其他方面,也令国人学习和借鉴。比如这些城市的交通设施,有的不见得比北京先进。但无论是人山人海的东京地铁站,或是奈良小城中班次很少的火车站,排队上车是不成问题的,行车时刻表都是管用过的。东京挤满了人的车厢照样不会嘈杂,听不到旁若无人的打(接)手机的声音,更不会有吵闹叫骂。而我们一行去日本之前,领导一再告诫:去了日本,不要大声喧哗,遵守交通秩序,举止文明……等等。然而,去了日本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尽量在规范自己的行为,但做起来,还是有差距。
日本的服务业都是不收消费的,但无论是豪华酒店,或是路边小摊,服务态度和卫生状况都是无可挑剔。比如,我们在乘坐东京至大板有名的新干线高速公路的火车时,车厢里的售货服务员,每到一个车厢,乘客都会得到笑脸相迎,鞠躬相送,让人感到特别温馨。还有我们在参观学习的三个建筑公司中,员工们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处处显得彬彬有礼;无论是开会时的坐与站,途中的行与走,都突显出尊重对方。每次会议之后,桌上的喝水纸杯、矿泉水瓶等杂物每个人都自觉带走。点滴之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文明。
这些差距固然与物质基础有关,但物质条件的匮乏并非导致精神文明的缺损。
在日本就餐是相当文明的,听不大声的喧哗,看不到不文明的举动。稍微像样点的餐馆都排着队等候就餐,即使等上一两小时也没有人加塞,更没有人冲进餐厅催用餐的人快点结束,或是站在餐桌周围。日本人大多是快餐馆,求的是时间和工作效率,讲的是文明。而在中国,即使北京,这种场面很难见到,到餐馆不是喊叫,就是站在别人餐桌旁,不时瞪上一眼,让就餐者感到不是那么舒服。
如今国人的一些令人汗颜的行为已经无法归咎于物质条件,例如公共场合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衣着入时的女郎,或衣冠楚楚的男士“若无其事”地插入排队中间;在地铁上,或是开会时,对着手机高声嚷嚷的现象大有人在,其实说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这些涉及到“文明”程度的小事,不胜枚举。可见,我们离文明的距离还有多远!?
社会风气,城市文明作为一定区域公民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的综合体现,表面上听之无声,望之无形,但它一旦形成,便形成强大的助推力。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就会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我想,日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除了他们先进的管理和理念之外,我以为国民文化程度、综合素质的提高,当是内因发展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