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的建设>党建工作
往事追忆
时间:2013-04-17
【 字体:

“共时代进步,与企业同行”的主题,敲开了记忆的闸门,为备好课讲好课,按照要求先是读了两级领导的报告讲话、教育提纲等教材,同时又翻阅了尘封的报纸《城建工人报》合订本和老领导肖玉良《五十年建设生涯拾零》以及三十年来积累的与企业同行有关的资料,还去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凭吊郜三喜烈士。回首30年,踏着时代的音符一路走来,与企业同成长同进步同发展,30年如同一本厚重的大书,一页页翻过,太多的往事涌上心头,让人最不能忘怀的是那些为集团建设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及亲爱的战友和同事,特别为之献出生命的同志

忆沈总

手捧着老领导肖玉良“五十年建设生涯拾零”,90年代企业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企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事件可以说在这本集子里都有录入,其中“立足北京,打入外埠,走向国际”,集团承担的济青高速公路施工从决策到投标、中标,到施工、竣工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回顾这段历史,本人更觉亲切,因自己就是工程建设的一员,并履行了本职,记录了那段历史。

说起济青高速公路工程,最不能忘记的应是时任集团副总工程师、济青指挥部总工程师的沈祖澄。集团能够承建济青高速路工程,说他是第一功臣绝不为过,从投标、中标到施工组织管理全过程,他倾注了全部精力心血和生命,这里摘录几段我当时在报道中描述过的沈老总片段。“1991年大年三十沈祖澄总工程师在济青指挥部忙个不停,他大声叫着哥几个咱这年要过的红红火火,你们去青岛买些年货回来,别忘了买鞭炮,更要记着给几个孩子买些小玩意儿回来,我们在家写春联。”“上午十一时,老总亲自握笔上阵,第一字是大大的春字,显出了他的书法工力不减当年,怪不得中学时代的他书法作品就曾参加过省展。除夕的夜晚,指挥部留守人员同来队家属一起开了一个小小的除夕乐联欢晚会。春节是古今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济青的三年里有多少同志节日在坚守岗位,为了企业只身在外,有的只是翘首遥祝亲人们快乐平安。”记得当时沈总对其他人员说,你们都年轻,还是回家过个团圆年吧。我这个老头子在这值班,几位指挥部领导拗不到他,就说那就辛苦老总了。“当沈总决定在工地过年时,老伴急了,平常工作忙不回来也就罢了,大过年的还不回来,一气之下,你不来我也走,回了老家,留下儿子和女儿在北京,这个年他们一家在三处过的。还记得在联欢会上,老总唱了8段经典传统京剧选段,他说:“唱吧,大家乐了就不想家了。”“凡是和沈老总熟识的人,没有不说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可他怎突然间就变得脾气暴躁起来了?工作千头万绪,他累;难题一个接着一个,他急;工程进展屡屡受挫,他气。谁也想不到这时的他病已缠身,结肠恶性肿瘤已扩散至肝部。作为技术总负责的他,对工程质量的把关,哪怕有丝毫质量隐患都不放过,可自己身体致命的隐患,却没能及早察觉,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张瑞凤在赴京看望他时,沈总握着省长的手说:“省长,我没圆满的完成任务”,张省长感动的说:“老总,您为山东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代表8600万山东人民感谢你,希望您安心养病,等济青路竣工时我陪您从济南跑到青岛”。沈总点点头说:“那好,那好,到时尝尝在咱自己修的高速路上跑是啥滋味”。可路通了,沈总却倒下了,他没能实现在自己修建的高速路上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他是立足北京,打入外埠,走向国际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在这次主题教育中,讲到这段历史,我还是压抑不住感情,几次哽咽。沈祖澄是第一代城建人的典型代表,他病倒在了他热爱的岗位上,他把一生献给了事业,他忠于企业的精神永存,我们永远怀念他。

哭敖佗

殷敖佗,这个名字,《北京城建报》的读者,应该不陌生,特别是老读者老作者,更应该记得,他是原《城建工人报》副刊编辑,可能大多数读者还不知道,就在上个月他离开了我们,去世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的亲人和友人哭他的泪痕还未干。

上个月6日上午,接到城建报老领导胡峰发来的信息,“殷敖佗先生告别仪式三月十日在昌平殡仪馆举行”,信息未看完我的眼已模糊,泪水滴在了手机屏幕上。敖佗,两周前去医院看望你时两度握手的余温还在,你用生命中最后一点力气写的《一个记者的生活片段杂陈》,还在案头散发着浓烈的墨香,哪怕在捱上两周的时间就是你60岁的生日,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你的生命,怎能不让人寸肠欲断,悲痛万分?75年入伍,78年入党、79年提干、83年转工、91年调到中国建设报,你在《城建工人报》无名花那个园子里培育的朵朵无名之花,至今还飘散着余香。当时你还将在《城建工人报》上刊载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近20万字,结集出版了一本《未名百家作品集》,这是你第一部编写的书。著名作家梁晓声还为此书写了序言,能想像得出当时被选入书中作品的作者是多么的激动和荣耀。带着军人的作风城建人的精神调到中国建设报后你有了更大的舞台,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造就了你的人生辉煌,你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你的作品还被申报过中国新闻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这连科班出身干了一辈子新闻的同行们无不由衷的敬佩和羡慕。由于你业绩突出,先后获得了建设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进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1年还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城建集团走出的你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不能不令我们城建人骄傲,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是多么的不容易。记得我们看望你时正在编辑基建工程兵志的老领导王增彪说要把你的事迹收入书中,你用微弱的声音说了声谢谢,他还说等书稿出来送给你看,你说不用了,谁知你真的没能看到。从你生命最后的述说里看到你那么多的愿望、那么多的计划,都没能付诸实施,就连你20多万字的遗稿书香人生,一位企业家的传记文学没付梓出版都成了你的遗憾,你带着那么多不舍和无奈离我们而去。说到我自己不能不说我对你的疚憾,还记得在同室办公的时候你和所有的同事接济过我粮票送过我衣物。在当我翻看你离开城建报编的最后两期时,每版都有我的拙作,实际上算不上报告文学,我知道那是你对我的期望和厚爱。那一年共有3篇报告文学刊发,其中就是你的一个长篇和我的这两篇稚嫩的小作,真是辜负了你的期望,我这个无用之材在文学这条路上竟毫无建树。敖佗,你的辉煌人生在这次年度主题教育中我讲给了我的同事们,你那城建人具有的认真、执着、韧劲、刚强,善于学习,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等特质值得弘扬和学习。

凭吊烈士郜三喜

回顾企业三十年的发展史,在精神文明成果中,1993年6月15日发生在青岛城建职工勇救青岛中毒市政工人轰动京城和岛城的事件,大家应该记忆犹,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现任全国政协主席的俞正声和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城建工委书记、现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强卫更是“6.15”事件的见证者,他们都为学习英雄群体做出过批示。俞正声曾高度评价北京城建集团是一支继承了部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政治素质强,敢打硬仗的队伍。“6.15”英雄群体当时在岛城和京城的影响是出乎人们的想象,这个事件的意义更是深远,这是城建人的精神财富。

上月28日下午,我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郜三喜烈士塑像前深深的鞠了一躬,一是清明时节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二是能够使这次主题教育更直观更有力度。郜三喜塑像背靠着红墙,座落在古柏中间,夕阳透过松柏枝叶洒落在塑像上更显的肃穆庄严,不时有游客在驻足观看,略带微笑的三喜烈士象是在向人们诉说那惊心动魄的救人一幕。镜头拉回20年前,1993年6月15日上午,青岛市一座污水泵站一名职工在泵井操作时突然昏倒,在临近施工的城建一公司职工听到呼救声赶了过去,郜三喜、彭飞、陈治安、王茂亭等7名职工,前赴后继奋力救人不幸都被井中毒气熏倒,后经青岛医务人员全力抢救,6名同志脱离生命危险,35岁的郜三喜不幸牺牲,记得在北京市召开的6.15事迹表彰会上市委常委李志坚评价说:“6.15”英雄群体是城建集团坚持十年建设、十年树人结出的硕果。城建战线上一批批英模不断涌现,茁壮成长,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做了非凡的奉献。在集团组建十周年时曾有这样一组数字,十年间集团涌现出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132次,有236名职工舍生忘死冲入大火、激流、冰冻、井下抢救群众和战友。天坛搬山、颐和园清淤、小汤山医院的突击抢建、四川和田抗震救灾、援建这些都是主体教育的最好教材。这无不体现着、善于突击勇于牺牲、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城建精神,这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永不放松的结果。在郜三喜塑像基座的深红色大理石上的说明里介绍了郜三喜是北京城建集团的职工急6.15事件的经过,在这座明清两朝皇族祭拜先人的太庙里,新中国解放后劳动人民活动的宫殿里一共有两座塑像,另一座是世人皆知的劳动模范时传祥。三喜烈士的塑像如同集团的一张名片刻在了劳动人民文化馆里,“6.15”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