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又在建筑工地上打拼过的杨再标,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人生处处有目标。在退休后的15年间,他继续发挥余热,为社区办实事。他带头为灾区捐款,为家乡捐款。一件件小事无不体现出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传奇而不居功
1936年,杨再标出生在贵州黔南一个贫困的布依族家庭。1950年12月,14岁的他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赴朝鲜作战,火线入党,共立下二等功、三等功10余次。金灿灿的奖章挂满了他的军装。在部队里,他担任过师直工科副科长、司令部协理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师直机关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83年,兵转工,他进入二公司。此后,他在二公司担任过四处党总支书记、材料处党总支书记等职务。
在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之时,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杨再标从不居功自傲。平时,他继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常骑着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深入基层走访。有时赶上基层单位的就餐时间,他也拒绝到外面的餐馆大吃大喝,坚持在单位食堂就餐,与职工一起排队买饭。
在二公司进行机构调整后,杨再标被降职,任公司材料处党总支副书记,他没有任何抱怨,笑呵呵地服从了组织安排。
退休而不清闲
1996年退休后,闲不住的杨再标被返聘,在二公司纪检、人事等部门工作。
1998年,杨再标任北京城建集团离退休人员管理部长。
杨再标根据亲身经历,撰写了抗美援朝纪念文章《炸不断的铁路运输线》和《抢救伤员的故事》,让人深受启发。
杨再标坚持每天义务打扫楼道,在社区里带头组织扫雪、铲冰等活动。邻居们都说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这些年,杨再标积极参加捐款活动,不论是社区组织的,还是二公司组织的,杨再标少则捐100元,多则几百元。平时,他很注重勤俭节约。
捐助而不吝惜
叶落归根,杨再标一直牵挂着故乡——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埧固镇甲登村。虽然那里至今仍是贵州省的二级扶贫村寨,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但自1996年退休以来,他多次从北京返回故里省亲。每次回去看到家乡人依旧生活艰辛,他的心情都很沉重,他常常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98年12月,回乡探亲的杨再标与儿子杨平一起向甲登村小学捐了4000元;2006年,他得知村里集资修过河的水泥桥,便主动捐出1000元;2008年,甲登村开始修建乡村水泥路,他又主动捐出7000元。此外,这些年,他还向甲登村里特别贫困的老年人、病人、受灾的乡亲们捐款共计23000元。
今年,已75岁的杨再标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留在家乡与乡亲们一道开山种地,过田园生活。谈及今后的打算,他说,他今后每年仍要继续请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家里聚餐一次,并给他们每人拍一张照片作为留念;组织乡亲们集资修一条约4公里的水泥路,方便乡亲们上山种地;出资为村里的5个贫困户维修房屋。
这就是杨再标,一名人生充满传奇而又平凡的共产党员,一名从小事做起、退而不休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