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瞩目、“国”字号的北京新机场工程建设中,段先军锐意创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机场时提出的要求,以“国匠”精神,把新机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精品工程。通过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应用,解决了国内外航站楼建设首次使用的众多的技术难题,也让这座当前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以其世界级技术难度、完美的施工质量和迅捷的施工速度倍受赞誉。
段先军,1972年出生,硕士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工程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兼新机场航站楼工程项目常务副经理、总工程师,先后参与了文化部办公大楼、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T3航站楼、京东方8.5代线厂房、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等多个大型工程。所参与施工工程获得鲁班奖4项,詹天佑奖2项,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3项,国家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5项。
段先军先后参编多项技术标准丛书,发表论文8篇,研究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有几百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技术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2项、国家级工法1项,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项,省部级创新成果多项。曾荣获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奥运专项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先进个人,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总工程师,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分会专家,第二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一等奖,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二等奖,北京城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城建集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研究与发明专家等荣誉。
创新管理,提升新机场技术管理标准
北京新机场,不仅是国家重点工程、社会关注度高、政治敏感性强。其中,新机场旅客航站楼及综合换乘中心(核心区)工程结构最为复杂,体量最大、施工组织最难,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工程造价近70亿元,技术管理和标准要求都超出以前的工程。曾经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建设中,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国内外首次、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超大面积清水混凝土施工难题的段先军,在北京新机场建设中再次展示了技术专家的魅力和魄力。
段先军深知建设北京新机场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施工管理中,他创新技术管理,提升技术标准。按照工程设计新颖、理念超前、新技术应用多的特点,他超前策划,改进技术管理方法,改变技术管理思路,创新技术管理理念,促进建筑技术升级,实现施工组织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项目实施标准化。
结合工程特点,他主持项目与国内两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发了国内最先进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先进的BIM系统,将BIM技术应用到工程,实现了“点型”与“线型”平台的结合。通过深化设计、碰撞检测、施工模拟、三维技术交底等实现了质量、安全、进度、文档等基于信息平台的集成化管理,实现了新机场航站楼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减少了各专业之间的碰撞。
与此同时,段先军积极探索和发展新技术、新应用、新设备,引进了数控自动化钢筋加工机械、焊接机器人,卫星定位的RTK、放样机器人、三维扫描仪等先进设备,开发了项目协同办公OA系统、工程资料管理PKPM系统、BIM5D管理系统、塔吊监控及防触碰系统、可视化安防监控系统、劳务实名制一卡通系统,打造智慧化工地。
通过创新技术管理、提升技术标准、引用科技设备,段先军主持的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工程项目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以技术引领施工效率,技术合力促进施工生产,为新机场航站楼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创新技术,引领新机场航站楼建设优质推进
北京新机场工程是一个设计新颖、宏伟壮观、功能齐全、现代化、智能化的大型国际机场,是国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新机场航站楼主体结构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很多技术应用都是国内外首次。
在新机场基坑施工中,工程富含水的砂泥层阻碍了护坡锚杆的施工进度。他组织人员通过仔细研究和多次试验,研究出了护坡桩支护技术,在施工中采用二次压浆锚杆施工,有效地提升了位于淤泥质地层的锚杆承载力,满足了设计要求,保证了支护系统的安全稳定。
在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工程施工中,段先军以技术研发数据为支撑,创造性地在工程超宽结构南北两侧设置总长度1100m的两座钢栈桥,运用研发的大吨位“小火车”运输材料,两座栈桥串联起18台塔吊,解决了中间部分塔吊的喂料问题,与常规的塔吊倒运相比,提高工效3~4倍,解决了超大平面混凝土结构施工水平运输难题。通过安装隔震支座,解决高铁高速通过对航站楼震动的影响。
通过技术创新,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施工技术难题的同时,引领新机场航站楼建设优质推进,助力把北京新机场建设成为精品工程、经典工程。
创新理念,为建设世界级精品工程添翼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新机场工程世界瞩目,国家重点工程。大型重点工程的特征,决定了新机场工程必须靠质量体系来管理、靠制度手段来管理,以实现技术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最终为建设世界级精品工程添翼。
段先军始终把“建一个工程、建一项精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以同样的高标准来要求技术质量人员。工作中,他精益求精,细致入微,严格要求,严把质量关,保证每一个施工细节零误差落实,决不出现任何一个细节纰漏。他尽职尽责,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保证施工质量及进度。为保证技术方案的贯彻落实,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一线施工,确保不出现偏差。
在新机场航站楼项目,段先军创新理念,通过多方位、多途径、多手段,积极探索技术质量工作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系统、全面、标准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全面促进了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升了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在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基坑及桩基础工程施工中,段先军利用GPS系统为每根基础桩编号,合理分解基础桩关键工序,分配钻机位置,巧妙安置钢筋笼加工场,创造出在复杂地层条件下一台钻机每天平均完成5根桩的建设奇迹,保证了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业主的高度评价。
在新机场航站楼主体结构施工中,他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难题。针对新机场工程钢结构屋面不规则曲面、全焊接结构等施工难点和重点,他依据BIM系统模拟和智慧建造技术,制定优化施工方案,提出屋面网架提升采用“分块提升”、“分块提升+局部高空散装”和“整体提升”三种形式进行安装提升方式,再通过全站仪和机器人进行精确测量定位,计算机系统全面控制提升精度,确保钢结构整体安装进度和质量。
工程的“精细化”呈现,离不开段先军创新的技术质量管理理念及技术创新手段。也使得工程项目部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评为2015—2016年度中国工程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