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的建设>党建工作
军旅文化映校园
时间:2018-06-13
【 字体:

1985年8月,大学毕业的我带着青春的朝气,带着离开大学校园对即将开始工作的期待,来到北京城建集团所属的北京建筑工程学校,满怀对三尺讲台的向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初到学校,我被分配到学校地铁科的地下铁道教研组。招呼寒暄后,我就感觉到建工学校的与众不同。办公室老教师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不是张老师、李老师,而是张工、李工。管理科室的同事之间称呼更是与众不同,他们称呼张参谋、王政委、李教导员、赵营长。当我了解到学校是由基建工程兵第四技术学校于1983年随集团一同转业组建而成的历史后,感觉到这样的称呼顺理成章。

初到学校那些年,我受到军旅文化的熏陶得以迅速成长。首先面临的是走上讲台,内心紧张而忐忑。同组部队转业的老教师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与帮助他们鼓励我说:“你刚刚毕业离校,知识水平没问题,难的是暂时还缺少站上讲台的勇气和得心应手、表达自如的信心。”老同志耐心细致地指导我写教案,并让我在教研组试讲,指导我如何书写、布置板书,如何把控讲课节奏和掌握讲课时间。进入学校半年后,通过自身努力和老教师的传帮带,我可以独立讲授“结构力学”课,学生和同科室的老师都给予好评,当时心里美滋滋的。

学校在军旅文化的映照下迅速发展壮大,1984年开始在北京市招收第一届学生。招生头一年,就在全国首屈一指创办了中专层次的“地下铁道专业”。新专业的开设面临很多困难,教学计划需要学校自己摸索制定,教材需要教师自己编写。老教师们有着北京地铁一、二号线的施工经验,他们充分发扬了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军队作风。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使用教材,老教师们放弃休息,加班加点编写教材“地下铁道设计”、“地下铁道测量”、地下铁道施工”等教材都是老军人利用业余时间编写的刚开始教材的初稿都是手工油印,教材的插图都在蜡纸上手工绘制。老教师们不计报酬,忘我工作的精神时时刻刻感召着我,使我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之中。

我当时住单身宿舍,晚上经常给学生答疑讲题直到十点灯灭。期末学校组织结构力学比赛,我教的班级在比赛中取得了团体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可以说我的迅速成长,与军旅文化影响和有军校背景的老教师帮助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地铁科领导不断给我加分量、压担子,除结构力学教学外,我又承担了“地下铁道”专业毕业设计的辅导工作,学生们天性活泼,非常可爱,学习也很用功。毕业答辩时我们请来了集团总工程师汪总等一批过去参与地铁设计施工的老专家,虽然他们提了一些我认为比较难的问题,但是学生们非常争气,顺利回答了专家们的提问。学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生的答辩水平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1988年毕业的第一届地铁专业的学生,目前在集团的不同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氛围。1987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建筑装饰”专业,该专业也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几年后我校成为全国“建筑装饰”专业的牵头单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编教材在全国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得到推广。这与集团公司最初只熟悉地铁施工,到后来延伸到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再到目前六大产业协同发展一样,充分体现了“敢于创新,不怕困难,追求卓越”的军旅文化精髓。说到学校的军旅文化,在学生管理方面更是别具一格,颇有军营特色。早晨出操雷打不动,步伐整齐划一;宿舍干净整齐,被子叠成豆腐块;学生发型都做了统一要求,男生发不过耳,女生发不过肩;学生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篮球队连续多年在全市中专篮球比赛中获得前三名,其中,两次获得冠军。

三十年来,学校培养的学生,包括普通中专,职工中专,干部中专的学生,他们遗传了军旅文化的基因,在集团不同岗位上成长为中坚力量。我作为一名从教三十三年的教师倍感荣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华在总结企业文化时,把集团的企业文化定位为军旅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我体会颇深,正是这种文化的融合,才造就了集团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才创造了今天集团资产总额和新签合同额双超1500亿,六大产业协同发展,行业领先的良好局面。企业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学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这种文化,在“创新、激情、诚信、担当、感恩”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感召下,学校一定会以城建商学院的创立为契机,围绕集团六大主业协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企业人才学习平台,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早日建成“稳定发展、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的建筑业高端培训基地。

城建人,一定会继续前行,实现“企业强大,职工幸福”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