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责任
北京日报:永远不走的援建队
时间:2018-05-14
【 字体:

 

永远不走的援建队

来源:北京日报   2018年05月12日

本报记者 孙杰

最近不到一个半月,孔繁敬就去了什邡三趟。

5月9日,孔繁敬受邀参加了什邡举行的地震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并被授予什邡市“荣誉市民”称号。老孔说,这是什邡给他最大的褒奖。什邡正准备打造雪茄小镇,前两回到什邡,孔繁敬是想给当地引入两个项目。

“孔指挥回来啦?”“孔大哥这次待几天?”什邡是小县城,走在街上,就有不少熟人跟他打招呼,老孔感觉特别亲切,就如同回家。他的确已把什邡当作自己的第三故乡。

今年63岁的孔繁敬,退休前是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助理,也是北京援建什邡前线指挥部留守处主任。从2009年2月8日踏上什邡这片土地,两年援建,六年留守,让他与什邡结下不解之缘。“不是第一个来,却是最后一个走。”老孔说。

“5·12”地震发生那一刻,孔繁敬还在北京城建大厦的办公室,汇报2008年北京奥运工程国家体育馆试运行情况。

半年后,孔繁敬刚刚从奥运工程建设前线下来,就接到领导布置的新任务:什邡援建前线吃紧,需要增加指挥力量,希望你能到咱们集团援建前线,担任总指挥。

铁道兵出身的老孔,二话没说,义不容辞领命。他就提了一个小要求,年关临近,去什邡之前,希望能回趟河南老家,陪80岁的老母亲过个年。

2009年2月8日,是农历正月十四,孔繁敬清楚记得,那是他到什邡的第一天。

震后的什邡满目疮痍,处处百废待兴。当时城建集团承建了三个项目,两个学校和一个福利院,一共两万多平方米。按计划,什邡社会福利院项目要在2009年5月12日前完工并交付使用。可孔繁敬到那才发现,项目进度大大滞后。

节点工程,一天也不能拖。有一天晚上八九点,老孔到工地现场,看到场地灯火通明,却没按计划施工。孔繁敬急了,他就爬到脚手架上,告诉项目负责人:“你们要是不上人干活,我就不下来了。”几个小时后,加班的人来了,几个工地同时开始加班加点地劳动竞赛。

这才把工程进度一点点赶上去。5月9日,福利院工程以奥运速度、首都标准顺利竣工,这是整个四川援建房项目最先竣工的一个。盯着福利院项目的99天时间里,老孔一下子瘦了8斤。

在孔繁敬的带领下,城建集团共完成包括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援建房等18个项目。2010年9月26日,北京对口援建的108个项目全部竣工,并正式移交给什邡。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北京3000名援建大军不辱使命,为对口援建什邡交上一份高质量的答卷。并且,北京为什邡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援建队。这其中,自然有孔繁敬的身影。

援建结束,援建大军陆续撤回北京。北京援建前线指挥部决定成立一个留守处,专门负责所有援建项目后续维修。孔繁敬再次义无反顾地受命,成为留守处主任。按计划,他将留守到2012年底项目质保期满。

老孔每天都坚持练书法、写诗。他感慨道,从17岁就开始写诗,54岁前就没写通过。千里驰援什邡的火热奋战,给了他无穷灵感,让他开始写出一些得意之作,“可能是自己对什邡倾注了深厚感情”。

什邡雨水多,一般看来,建筑工程可能会在3年后需要维修。2013年留守期满后,指挥部决定,将所有援建项目质保期再延长3年,至2016年底。老孔这个留守处主任,又要干三年。继续留守,是北京对什邡人民的承诺。

2015年5月,北京什邡合作交流协会成立,孔繁敬当选为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继续为援建什邡奔走。留守处也渐渐完成使命,老孔成为留守处最后一个北京援建者。2015年12月30日,老孔正式退休,但每隔段时间,他还去什邡走走看看,住上个十天半月。

对于什邡,老孔还有两件事放不下。一个是把他写的北京援建什邡故事《红豆树下》写成电影剧本,另一个是给什邡拉去两个项目。

“初绽风光休落去,清香可待我归来。”这是老孔的一句诗,他说,虽然离开了什邡,但终究是难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