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鸟巢到冰丝带
科技创新助力奥运工程攻坚
来源: 首都建设报 2018年08月08日
本报记者 谢峰
坐在办公室里,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李久林描绘着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未来。2008年,由城建集团建设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启北京奥运时间,李久林是鸟巢工程总工程师。
作为“双奥”主场馆工程技术领头人,李久林坦言自己和团队是幸运的。回顾从夏奥会到冬奥会,李久林感慨良多。“谈双奥就不得不说科技创新,因为奥运会带动了中国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身为从业者,感谢这个时代给予我们如此之多的机遇。”李久林说。
凝结的艺术 社会的见证
对李久林而言,无论鸟巢还是冰丝带,都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而存在的标志性建筑。
鸟巢之前,中国的建筑风格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壳子,见棱见角的造型,以及万变不离其宗的施工模式。可以说,鸟巢的出现,让中国建筑业为之一变,而其对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影响,直到如今的冰丝带依然可以看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BIM技术。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成了建筑行业的标配,可在2003年的中国,BIM是科研机构极少数博士团队钻研的高科技课题。
这一年,李久林和团队正式开始鸟巢的科技攻关。作为中国第一个使用BIM技术的工程,鸟巢团队当时称BIM为三维构型,原因就是鸟巢七扭八歪的非线性和异型钢结构,传统施工方式无法满足要求。李久林坦言,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工程,带来的一定是建筑行业科技的突飞猛进。
开展这项研究,源于鸟巢只是国际设计师的概念图。如何让异型结构能够立体地展示出来?空间坐标如何确定?吊装如何进行?焊接怎样实施?这些都是李久林带领团队要逐个攻克的难题。
“当时我们的科技攻关得到了集团、高校、科研机构的鼎力支持,我们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技术攻关,同时聘请国内钢结构施工领域资深专家组成顾问团全程指导,保证了工程顺利完成。”李久林说。
鸟巢在BIM技术的综合研发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从三维立体图纸到4D施工管理系统,李久林的团队让鸟巢在未建成之时,便在电脑上呈现出每个节点的施工工序和动画,这样的技术应用在如今依然不落下风,而在十几年前的中国无人可以望其项背。
挑战的乐趣 奥运的光芒
无论是夏奥会还是冬奥会,世界的目光往往聚焦选手的拼搏和成绩。而建筑作为承载这些荣誉的场馆,也因奥运的光芒而无比璀璨。
这份璀璨来自于建设者挑战科技创新的勇气,甚至是一种乐趣,带来的是国家产业和技术装备的进步。
鸟巢的编织结构带来的是根部、肘部的应力巨大,施工中共使用了700多吨Q460高强厚板钢材。李久林说:“当时这种钢材在建筑工程上没有使用的先例,国内也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这样的产品。”
李久林的团队寻遍各地多家钢铁厂进行洽谈,最终选择与达标钢厂共同进行材料的研发。研发之路并不平坦,但结果是好的,鸟巢最终成功使用了Q460钢材。如今不仅是鸟巢,央视新大楼、广州小蛮腰等一系列地标性建筑,使用的都是那时研发的Q460钢材。而依托鸟巢除了材料实现建筑工程的首次应用,施工技术方案、各项参数指标乃至国家标准也都陆续发布,这正是李久林所说的科技突飞猛进。
如今在冰丝带现场,一种名为高钒密闭索的材料中,看到了Q460钢的身影。同样是高科技,同样的技术团队,不同的是这种材料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国产化,并将步入实际应用环节。通过自主研发,又一个国产化高端材料问世。
这种材料将作为冰丝带未来屋顶结构主要支撑体系,具有高强防腐性和耐久性,其中的Z型钢丝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对其抗拉拔的研究至关重要。
“自主研发曾经也有质疑。购买的确能快速解决问题,但我们技术人员要借助这样重大的平台和机遇,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追求的理念。”李久林说。
变革的思维 便捷的施工
鸟巢和冰丝带之间相隔十载。二者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但一脉相承的东西却让冰丝带有了更多新意。
2003年到2008年,鸟巢落成,历时6年。2017年到2022年,冰丝带将完美舞动,也是6年。
鸟巢建设时,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作为总承包企业的总工程师,李久林被要求管到每一块钢结构、每一名焊工、每一条焊缝。9个钢厂、1600公里运距、3个拼装单位、几百名焊工、30万延米的焊缝……一个人怎能管得过来?李久林和团队研发了一套钢结构管理系统,实现了钢结构加工、运输、拼装、吊装、焊接、检测的全过程质量管控。每个阶段都划分责任人和检查手段,这些手段全部依托信息化与互联网,所有过程清晰地在系统平台上展示,实现了一个人管理全过程的效果,更实现了一个团队的聚合效应。大家各司其职,所有工作数据化展示,少了人情世故,多了严格秩序,反而让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
这套系统被住建部评为当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应用在新机场、城市副中心等工程建设中。
冰丝带施工现场,“平行高效高精度施工”的理念植入每一名建设者的心中。而实现这一理念,靠的也是信息化技术。
整个冰丝带有一圈作为结构边框的环形桁架,技术人员在南北两侧设置了塔吊进行吊装,而在东西两侧使用现场拼装后,再用专业设备滑移到指定位置,使用数据信息设备对整个工作进行精确分析。通过平行作业,让整个环形桁架整体顺利安装到位。
平行作业带来的是快速,那么高效高精度则体现了工匠精神。基础结构使用了160根用工字钢作为骨架的劲性钢结构立柱,同时,工字钢周边还要横七竖八地穿入许多钢筋,其中最粗的钢筋直径3.6厘米。李久林计算过,最多一个钢结构交汇点共有500根钢筋。“这样的结构已不能用密如蛛网来形容了,别说蜘蛛了,就是一根头发穿过去都费劲。”一名管理人员笑道。
BIM技术在冰丝带施工中,已经能提前排布好如此密集的钢筋,哪些钢筋先穿?哪些钢筋后穿?工人按图施工,轻松便捷。
理念的创新 科学的奥运
2022年北京冬奥会,要办一届绿色、节约、廉洁的冬奥会。
奥运会不是单纯的大手笔、高投入,而应该遵循科学规律,打造国际一流标准的奥运会。这对场馆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4万吨钢结构!这是鸟巢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从建筑本身看,鸟巢的结构形式与设计理念通过钢结构完美诠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
而2022年冬奥会在可持续办奥的理念引领下,建设者在场馆建设中更多融入全生命周期理念。
相比鸟巢的超级用钢量,冰丝带屋面采用了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整个屋面仅用600吨钢材就可以完成。同时,冰丝带屋顶使用了79对高钒封闭索对屋面进行张拉,如同伞骨般撑起屋面,提高结构安全性。目前,张拉的工作正在浙江大学按照1:10的比例进行试验。
可持续理念在冰丝带施工中可以说运用到了全过程。由于制冰和封闭空间,自然采光变成了室内照明,但冰丝带中使用的能源回收利用系统,能回收制冰中产生的86%热能,并将其用于运动员洗澡、融冰加热。
鸟巢的看台使用了14700快预制看台板,部分区域还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进行连接,同时看台曲线造型也是用多块直板拼出的弧线。如今,整个冰丝带的12000个坐席的看台全部实现预制装配,看台的造型也由直板变成了曲板,整个看台安装完成后,线条更加流畅美观,与冰丝带的造型浑然一体。而看台的预制混凝土中,使用了冰丝带基础施工中的桩头部分。“每个工程基础施工都会有桩头,通常做法是将其剔凿掉作为建筑垃圾处理,而我们将桩头全部制作再生混凝土用于看台的加工,实现了绿色循环应用。“李久林说。
幕墙体系是冰丝带最重要的保温材料,由于冬奥会制冰的精度要求高,对温度、湿度的控制极其苛刻。这里使用了4层中空玻璃体系,减少外界温差对冰面的影响。
整个冰丝带中的智慧体系,可以实现观众的精确定位和场馆的智慧管控。此外,针对赛后利用,整个冰场被划分成5个独立区域,可以根据会展、新闻发布等分区融冰转场,实现赛后可持续利用。
参与了两届奥运会主场馆建设,李久林有着更多的思考。他认为,奥运场馆建设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作为建设者应借助奥运会的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就像2010年,鸟巢获得了国际焊接学会颁发的钢结构工程焊接施工技术Ugo Guerrera Prize奖。这是我国首次获得该荣誉。“李久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