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匠兵魂︱以国匠之行 决胜“海坨之巅”
前线客户端 2020-05-16
2019年11月15日,在北京延庆小海坨山南麓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启动造雪。造雪机扬起飞雪飘飘,压雪车在极高落差的雪道上穿梭,条条雪道犹如流淌的瀑布,由山顶向山谷倾泻而下。竞技平台、集散广场等场馆功能区沿山体地形穿插叠落于山谷,与小海坨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至此“海坨之巅”攻坚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2022年,“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高山滑雪项目将在这里举行。主雪道C1雪道所在山体落差约900米,坡面长度达到3000米,最大坡度接近70度。规划建设6条赛道,比赛道、训练道各三条,涉及男女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滑降等十一个滑雪比赛项目。山顶出发平台海拔2198米,是北京市海拔第二高度,由于设计独特,被称作“海陀飞鸢”,以其傲视群雄的难度迎接竞赛者前来挑战。
崇山峻岭,风景多优美施工条件就多恶劣。在雪道建设经验欠缺的情况下,其建设难度普通人无法想象。
如何才能保质、保量、保安全的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该采取怎样的技术手段才能攻克难题?承建高山滑雪中心一标段工程的北京城建集团建筑部项目经理张洁和整个团队,自承接项目以来,一直在不断努力。
技术征服天险
建设一座符合奥运会标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国内尚属首次,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只有在摸索中前进。
高山作业,交通是最大的难题,打通交通运输“生命线”是重中之重。刚开始,山上还无路可走,就采用人背马驮的方法。地勘时,为了在山顶搭建一个临时围挡,项目团队找当地老乡雇了20匹骡马,每匹骡马一次可驮运150公斤货物,每天上下两趟,将建筑材料、食物和水驮上山。如今,山顶平台的饮水运输,最后一段还要依靠“马帮”。在山石遍地的施工现场,这群赶马的人和马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中间平台位于一个山顶上,距离竞技平台不到200米的落差,很多人员为了节省时间,都沿着山体垂直往上爬。由于坡陡路滑,人员摔倒、滑落的情况不时发生。“这样太危险了。”青年突击队长郑帅想到了修建圆木栈道的方法。利用现有的伐木,将其截成一段一段的圆木,然后一级一级镶嵌到山路上,解决了山顶平台和竞技平台之间往返的问题。沿着这条道路往上爬,不到十分钟便能达到中间平台。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施工便道,但是这条木栈道仍然发挥着作用。
近60度陡峭崎岖的山路,人员上山都很艰难,物资和设备怎么办?一条沿着比赛雪道路线依托山势而建设的“之”字形施工便道应运而生。“之”字盘山小道,蜿蜒曲折,犹如一条蛟龙,盘踞于群山峻岭之颠,与蓝天相接、与白云呼应,可谓是一条“天路”。有了这条路,各类机械、材料、消防器材等物资就可以直接运上山。
为了解决垂直运输的问题,项目团队在集散广场布设了三台塔吊。每台塔吊高50米、臂展75米,可以覆盖半径70米、海拔高差近百米的施工区域,刷新了北京塔吊海拔高度的纪录,更大幅提升了高山施工材料运输效率。
竞技平台、中间平台和山顶平台以及9条索道的建设,仅靠运力有限的雪道施工便道运输远远不够。为此,项目团队沿着索道沿线建设9条临时货索,组成空中运输“生命线”,为冬奥核心区山地运输开发了新形式。在小海坨山的悬崖峭壁上,一座座高耸的索道支架依山而立,犹如一条盘山而踞的巨龙。从海拔930米到海拔2100米,全长约9.8公里的索道交错相连。每条货索就像一座悬空的塔吊,源源不断地将正式索道所需的混凝土、钢支架以及各种材料准确地吊装到预定位置。
“我们还曾经利用直升机运输过一段物资,给山顶平台运送过一台发电机,给中间平台运送过机械……工程建设中仿佛是在高山上来了一次运输工具时空大交汇。”项目经理张洁说。
科技争取时间
在山体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滑雪赛道落差大,以上运输问题只是恶劣条件给施工形成的多只“拦路虎”之一。
光凭苦干很难短时间成就大工程,项目团队必须用智慧和意志个个击破。
针对复杂的地形,项目团队巧用科技,通过BIM技术和无人机3D测绘扫描技术的辅助,在电脑里模拟出一整座小海坨山,然后利用航测无人机对地形地貌进行精准测量校队,比传统的方格网测绘提高了数十倍工效。
索道建设中,集团专门开发了无人机放绳技术,一根直径9毫米的工作绳,可以在无人机的牵引下,穿越崇山峻岭,从一个龙门架的索环飞到终点处的另一索环。相比传统的人工放绳,不仅把放绳时间由传统的一至两天缩短为2个小时,更有效规避了传统人工登山放绳带来的安全隐患大。
沿山修筑的“之”字路坡度大、转角小,普通的运输车辆无法行驶,项目部特别引入了运输车里的“特种兵”——六驱运输车,可以快速将大量施工物资运输至1900米处。此外,还专门开发出一种遥控驾驶的履带运输车,避免人员驾驶,全力确保施工安全。
意志成就誓言
施工高峰期正值雨季,经常出现山路湿滑、轮胎打滑的现象,但施工不能停,也不敢停。车辆上不来时,管理人员撸起袖子、拿起钢绳、带上手套,毫不犹豫就冲进雨中。
“一、二、三……”几个人齐心协力拼尽全力往上拖拽。63岁的老苏一直坚守在中间平台,一个夏天,他拽坏了五根钢绳,磨坏了十几双手套。
有一次下雨,各区域在工作群里报告现场情况:集散广场,小雨;竞技结束区,中雨;中间平台,大雨;山顶平台——冰雹!一年四季,山顶的建设者棉衣从未离身。六七八月份,是现场最“温和”的时候,即便这时候白天晒得人脸发烫,晚上寒山阴风把人冻得发抖,建设者们每天都在经受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青年突击队长郑帅用脚步管理索道,走遍了延庆赛区方圆20公顷山林的每个角落。9条索道的80个索道支架、18个索道栈房,都在什么位置,他如数家珍。山上气象万千,瞬息万变。有一次,正在C索道巡查,突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情急之下只能跳进索道支架刚挖好的基坑里,一呆就是两个小时。一张张年轻却饱经沧桑的脸上,亲手实现冬奥会延庆赛区从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洋溢着灿烂明快的笑容。
除此之外,还有从ps200滚下悬崖挂在树上的刘东武,67天不回家的林斌,双腿受伤三月未好的夏福林,直到媳妇推进产房才下山的袁国旗,婚期安排在启动造雪第二天的质检员李宁,一再推迟婚期惹怒丈母娘的张晓沛,盯守搅拌站三天两夜没有睡觉的周辉……一个个冬奥建设者在巍峨耸立的高山之上留下了奋斗拼搏的足迹。
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的建设者们以“掉几斤肉、扒一层皮”的斗志,以“坚守、坚韧、坚强”的钢铁意志,践行“万无一失”的誓言,用心、用情、用智建设冬奥工程。
只要不负时光,时光亦不负你。截至2019年12月中旬,雪道赛道工程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了国际雪联专家的认证;索道系统和造雪饮水系统已经进入全面调试阶段;造雪泵房、配电室等设施用房相继移交;索道全部安装完毕正在进行联调联试,与测试相关的三条索道已经取得客运索道安全检验合格证……
现在,为了最后的胜利,他们依然在不懈努力着。
作者:朴添勤 张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