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阔别武汉10年的李宝莉乘坐地铁回到她曾经生活了半辈子的汉正街,走在步行梯上一眼望上去,她看到了久违的蓝天,温和而纯净,一如当年她离开时的样子……。
李宝莉看到的并不是汉正街真实的蓝天,她这时还没有走出地铁车站,眼前的蓝天白云只是汉正街地铁站顶的彩绘。
作为武汉地铁六号线11个非标准车站之一,汉正街的高颜值从面世以来就惊艳各方,古色古香的店铺,汉正街历史街景浮雕,都让老武汉想起了从前,这么一条富有武汉当地特色的地铁线路,设计团队来自北京国企------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
2017年是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进入武汉轨道交通市场第十一个年头。2006年5月,为承接武汉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勘察设计任务,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前身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抽调人马组建成立武汉分院,分管武汉、南昌等地市场。成立10多年来,分院在手合同额从初建成立时的3800万元累计达到11亿元。目前,分院已占据了武汉市场轨道交通勘察设计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走进大武汉,十年磨一剑
北京城建设计人进入武汉最早应追溯到1993年。当年的武汉,是位列北、上、广后的第四大城市。北京城建院为武汉编制了《武汉市轻轨交通一号线一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后几经修改,2000年得到国家的批准立项。但一号线总体总包业务在投标时却被总部设在武汉,同样以轨道交通设计见长的中铁四院夺得。
2006年,武汉地铁二号线即将开工建设,北京城建院副总经理万学红带领大家积极投标,最终拿到了一张3800万产值的订单,其中包括五站两区间,北京城建设计再次进入武汉轨道交通市场。
现武汉分院院长梁立刚是创建武汉分院的元老之一,谈起当年事有几多感慨,他说,当年我们来的都是总部的设计人员,家在北京,长年出差,两地分居,只有我那时还是快乐的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的同志安慰妻子说,等二号线设计完,武汉不再建地铁就可以回家了;没有想到武汉的地铁建设会迎来这样一个全新的建设高潮。二号线还未建设完成,就开始了3、4号线的设计招标,随后每年都有一两条线开工,城建设计的订单也从工点设计、装修总体设计、系统总包渐渐延伸到车辆段、线网中心,直到2012年才一举拿下了6号线的总体总包设计,这是北京城建设计在武汉拿到的第一个总体总包线,从组建到今天,城建设计在武汉可谓十年磨一剑。
技术优势、服务意识、履约能力,
北京城建三大法宝
2010年前后,武汉轨道交通的黄金时代来临,城市以每年两条线的建设迅速进行。但即便如此,想扩大市场份额也并非易事。武汉号称设计之都,大大小小的设计院有上千家,其中,中铁四院、武汉市政院都成为武汉轨道交通建设的“当家花旦”,北京城建院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
靠什么赢得市场?北京城建设计的技术人员拼的是一切为业主所想的服务意识,拼的是优质的履约能力,拼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技术优势。
针对武汉地铁2号线与4号线交汇的中南路和洪山广场站,北京城建设计首先提出了在两个相临换乘站进行连续同台换乘的设计方案。老武汉人都知道,中南路和洪山广场地铁站位于武昌区中心繁华地带,人潮汹涌,规划中2、7号线换乘,压力巨大。但两个站及区间在地理位置上有条件进行连续同台换乘设计,如果设想得以实施,则将大大缓解人流压力。城建设计师们给了自己一个挑战的机会。在北京总部及业内专家的帮助下,他们借鉴香港地铁的设计经验,设计出了相对完美的换乘方案。从方案制定到施工完成,先后用了5年时间,这是我国第一个连续双向同台换乘站,为中国轨道交通结构设计完成了一次技术突破。
施工中,他们汇同施工单位制定了盖挖逆作法的施工方案,解决了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当年中南路地铁站四车道并行,最宽处设计有45米。离车站马路边最近的建筑,相距仅60厘米。这么近的距离,若明挖施工,路两侧的高楼安全肯定受到影响,中南路还需关闭交通。” 现北京城建设计武汉分院项目负责人黄辉介绍说,“作为武汉最繁华商业区,中南路站站位人流量大、交通繁忙,车站周边有省建设厅、水利厅等重要国家职能部门,地铁站施工期间不允许中断现状交通。为此,设计时经过多轮研究比选,确定了采用“盖挖逆作”的施工工法。”盖挖逆作法,是先施工地铁围护结构和中间桩基,然后施工结构顶板。完成结构顶板后便可恢复路面交通,对现状交通影响极小。结构顶板完成后,在顶板下进行“掏土”开挖施工,并逐步施工结构中板、底板,只至完成结构施工。
“作为华中区域首个成功应用“盖挖逆作”法施工的地铁车站,为“盖挖逆作”在地铁设计施工中的应用和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黄辉自豪地说。
施工中,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设计师顶着烈日天天跑现场,解决现场遇到的施工难题,经过双方共同努力,“逆作法”取得了圆满成功。
而4个方向“连续换乘”模式也成为中国首创。从中南路站到洪山广场站的区间里,两条地铁线路4个方向的隧道在时而平行、时而交错,隧道之间的上下间距最小时仅1.5米,这样的隧道布局就象是“拧麻花”,长距离的重叠、交错,在国内实属罕见。2014年,武汉地铁运营公司对洪山广场站和中南路客流进行了实时监控,结果显示,2、4号线的同台换乘模式,大大减少了乘客的换乘距离和时间,使乘客可以方便地通过同平台换乘各个方向,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先进性。
过硬的技术和敬业的工作态度最终赢得了业主的信任和施工单位的肯定。2012年,武汉地铁招标,城建设计武汉分院拿到他们在武汉的第一个总体总包项目,武汉地铁6号线,隔年,他们又将16号线总体总包任务收入囊中。
最美地铁,城建设计
互联网上有一段来自民间的对话:
甲:为什么国外的地铁车站要比国内的漂亮?
乙:国外也就是几个站漂亮,并不是所有的车站。
丙:国内地铁车站不漂亮吗?请你来武汉看看吧。
武汉的地铁车站,被评价为中国最美地铁站,其中中央商务区地铁站则被评为全球十大、武汉最美地铁站------。
北京城建设计武汉分院的吴新宇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则被称为武汉地铁装修总体总包的专业户。
谈起这个站,吴新宇如数家珍:
“整个车站总建筑面积89341平方米,相当于五六个标准站,主体广场设计8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物业区另有8个出入口,装有44部手扶电梯。”
2017年8月,吴新宇带队接待来自北京的领导,现场介绍这个亚洲最美车站。
如此大的体量,车站顶板全部采用喷有璀璨星空的铝板,“全部编号一张也不能错。”城建设计吴新宇指着顶板给大家看。直径21米的巨大采光穹顶在站内看,从顶至下由浅至深的6种蓝色,营造出渐变的如莲花盛开般的效果。而透过穹顶仰望天空,光线会因四时的不同使穹顶的五彩玻璃变得不同的色彩,透过玻璃望上去,“华中第一高楼”——武汉中心大厦映入眼帘。“这个穹顶,在太阳落山时会呈现出玫瑰红的色彩”吴新宇翻出手机里他拍的照片给笔者看。
穹顶正下方,一朵巨大的钢结构莲花将电梯井包裹在花蕊中,晚上穹顶下方环绕的星状LED灯,将随屏幕背景闪烁变幻,契合全站“璀璨星河”的主题。星空吊顶上,数百个灯盘放置在中间,在车站内行走如同进入星际空间。
站厅内还有一面长21米、高2.47米的玻璃窗,是“星河”艺术墙。上面星光闪烁,远远望去效果就像宇宙星际云河。通过电脑智能系统控制,墙体上犹如星星的1.5万盏光导纤维发光点,能够变换出不同颜色,呈现12星座等星云图案,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效果。
在场的所有人发生啧啧的赞叹之声。不仅这一个站,不仅这一条线,武汉地铁所有的线所有的车站,全部都由北京城建设计牵头完成的。
北京来的设计队伍,怎样攫取武汉老城的原汁原味呢?
多方寻找当地民俗专家
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是城建设计担纲的第一个总体总包的线路,和北京6号线一样,武汉的轨道交通6号线也是一条贯穿都市旧城区的线路,线路途经汉正街、古琴台、石桥站等,这些地名不仅充满着武汉人的回忆,也是武汉历史的见证。在装修设计上,设计师们希望能融入沿线特色,体现“楚风古韵”,对当地的文化肌理进行织补。
“必须是在武汉生活过多年的人才能设计出这个效果”,在武汉当地业主的帮助下,北京城建的设计师们多次进入市井调查研究,多方寻找当地民俗专家,湖北美院中国“八大美院”,他们的作品能够反响当地民俗,城建设计联系湖北美院的老师,对地铁细节进行再创造。
在整体风格上,通过装饰表现对“古韵新风”的特征加以升华,同时通过水墨、古建、音律的意境表现,传达出古韵特征,运用现代材料模块化的组合形式,传递现代装饰风格。装饰设计取中国水墨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髓,将水墨这一载体,以笔法为主导,将抽象意境转化为神似的具体形式;同时参考中国古建重要的框架式结构,采用飞檐、斗拱、立柱、瓦楞等元素,通过艺术创新融入站房设计之中;站房设计汲取抽象古韵及音律转化为具体的形体语言,通过形体疏密、色彩深浅、灯光变化,得以表现音律之美,展现出现代、活力、动感的视觉效果。
标准站整个空间以灰色调为主,辅以6号线标识色鹦鹉绿作为亮点点缀。墙面和地面均采用白麻石材,天花则采用了香槟色方通,配合整条6号线更新的LED光源,光线柔和舒适,所有元素和谐共存,打造出一个个精巧灵动又不失大气端庄的空间。12个特色站更是结合各个站点人文历史背景,打造出令人惊艳的一站一景。其中,中国博中心南站主题为“博览万千”、国博中心北站的主题为“奇趣海洋”、琴台站的主题为“流水知音”、武胜路主题为“古武胜印象”、汉正街站的主题为“汉正印象”、六渡桥站的主题为“六渡回想”、江汉路站的主题为“江汉记忆”、大智路站的主题为“日新月异”、石桥站的主题为“老村新居”、常青花园站的主题为“万家灯火”、园博园北站的主题为“繁花似锦”。
6号线开通后,吸引了大批乘客驻足参观,而6号线各个车站的特色景观也被冠以中国最美地铁线路的美誉。
本地化团队传承城建拼搏精神
2006年武汉团队最初组建时,从北京总部长年在武汉出差的设计人员只有十人。武汉分院一成立就开始着手在当地招收设计人员,对设计团队进行本地化改造。
蔡铮是湖北孝感人,她是北京城建设计武汉分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个本地化人才。刚来分院时,她还只是小姑娘。蔡铮报到第一天,看到躲在逼仄住宅楼里办公的武汉分院,心想,试试看不行就走吧。但她没有想到,这个企业,她一呆就是十年,期间她经历了企业两次搬家,眼看着分院从当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今天拥有了百余名员工,自己也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她负责分院办公室和大小行政业务,员工们都亲切地叫她蔡总管。
从小生活在武汉的陈洁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2009年,工作了四年的她突然想再换一次工作,就从网上投放了简历,工作地点填在了上海、武汉两个城市。一天,她接到了以027开头的电话,北京城建设计武汉分院的院长那一头亲自邀请她到武汉面试。交谈中他向她描述了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给了她一个武汉分院在十年内发展壮大的承诺,他的一番话让她抛开上海的一切,奋不顾身来到武汉开始了轨道交通设计的创业生涯。她从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干起,从设计武汉最难地铁站王家湾站的通风、空调起步,一步步走到今天。离开上海两年后,上海的男友也追到武汉,两个年轻人在此结婚、买房、生娃,过起了安定的生活。今天的陈洁是分院的设备副总工,问她十年来都做了什么工作,她历数了长长一串工程的名单,脸上写满了年轻人的自豪。
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黄辉一毕业就来分院应聘,报道第一天,他就被分到结构室,也是负责王家湾地铁站的结构设计;他说,他随后有一个五天五夜只睡不到十个小时的经历。整整五天五夜,设计----推翻----再设计----再推翻,他就这样以一个极端的方式,一步跨入轨道交通结构设计领域;几年后的今天,黄辉坐在办公室,讲述他的青葱岁月,他说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天的早晨,在办公室熬了一夜的他饥困交加,而这时办公室秘书魏小敏,刚好拿着外带的早餐包上班了,“又加了一夜的班吗?来,我的早点给你们吃。。。。”小魏看到两个困顿的加班者,马上递上了手里热气腾腾的早餐包,黄辉说,那是他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早餐,也是那顿早餐,让他这个刚刚迈入社会的学生倍感温暖,也坚定了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决心。
吴立建原是北京总部暖通专业设计的劳务人员。2013年,为配合武汉路网中心设计施工,吴立建到武汉出差,一呆就是一年。路网中心工程后期工作繁琐,吴立建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在工程结束时获得了业主和分院领导的肯定,并被评为当年的集团公司先进员工。随后,吴立建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向院里提出审请,调入武汉分院,并说服妻子随他把家直接搬到了武汉。“分院的工作很忙,但同志们在工作互相配合,分工合作,氛围非常好,最重要的是,我感觉这里的工作能够有我个人发展的空间,这一点是我最看重的。”吴立建说。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分院的很多年轻人都谈到了个人发展空间,而分院的发展确实为年轻人们带来了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不到八年时间,陈洁已经成长为武汉分院的一名技术副总,黄辉被提拔为项目负责人,而吴立建则作为设备室的室主任承担着不小的责任。先立业,后安家,在北京一直租房住的吴立建现在已经在武汉买了房,他说,明年新房就能交工,再过两年,等他事业上再干出点成果,他们就可以着手要小孩啦!
设计行业是一个流动性大的行业,是什么将这样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如此紧密地粘合在了一起呢?城建设计武汉分院院长梁立刚认为是城建设计文化的传承;同时还有一种传承于第一代老地铁人身上的拼搏精神。
武汉分院的院长梁立刚说,刚组建分院不久,他就做了一件事,聘请总院一批老设计人员担当分院的专家、顾问,他说,他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给武汉地铁的业主们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是为了给本地化员工们树立一个榜样。分院长期坚持总部“学长制”、“长学制”的传统,每来一位新人,都会安排一位同专业有经验的师傅,不仅在专业上进行传、帮、带,还要以身作则,将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传承下去。
无论是最难地铁站王家湾,还是技术上最先进的连续同台换乘站,设计过程中都离不开前辈的影子。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只要在专业上有了问题,分院的设计人员总能通过电话找到总部专业对口的专家和技术大伽请教,遇到解不开的难题,专家们会从北京直接飞过来做会商。“看到70、80岁的老专家还那么敬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黄辉说。
有市场才有平台,有“大我”才有“小我”
10年,从3800万产值到累积产值11亿,从武汉地铁2号线延展到各线全面开花,从工点设计到系统、信号、车辆段、停车场,从1条总体线到6条总体总包,从单一的轨道交通到轨道、市政、公建门类齐全,从武汉延展到了南昌、长沙、珠洲、郴州,北京城建设计武汉分院走过了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而武汉分院的本地化人才队伍建设也走上了结构稳、专业全、健康有序的轨道,谈到北京城建设计,设计师们更多的是感恩,没有城建轨道交通设计这个平台就没有设计师们今天取得的成就,而谈到武汉分院,设计师们表达了衷心的热爱,很多年轻设计师表示,他们与分院一同成长,分院见证了年轻设计师的成长历程,而他们也一同见证了分院的发展和壮大,对于分院院长梁立刚,他们把他当成大哥,当成良师益友。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设计师们表示,要进一步开拓市场,维护好北京城建设计这个优质品版,因为有市场才有平台,有“大我”才能有“小我”。
实际上,在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仅轨道交通设计板块就已拥有34家省市级分院,6个项目部,这些机构象一张大网,网罗着国内轨道交通市场的各个角落。而每一家分院,每一个项目,都有北京城建的设计师们兢兢业业,为当地设计着一条条方便居民出行的地铁。正是基于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北京城建设计在轨道交通线路总体总包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行业第一的成绩;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城建设计才得以不负各地业主的重望顺利履约;也正是这样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才带领设计发展集团各个板块继续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设计发展集团已经从最初单一的地铁设计发展到城市轨道交通、民用建筑、市政、勘测、一体化开发等,并拥有设计综合甲级、房建市政总承包一级等资质,业务囊括了设计咨询、工程总承包、投融资、科技产业化等。公司市场从北京拓展至国内60多个城市,在43个城市拥有分支机构,并延伸至安哥拉、越南、阿根廷、朝鲜、伊朗、蒙古、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海外市场。
企业大平台成就小我的事业发展。是北京城建为每一个城建设计师搭建了做事业的平台,而设计师们个人不懈的努力,也得为支撑北京城建大厦的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