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的哈尼族老乡李哈六今年刚刚搬出破旧的老宅,住进崭新的安置房。雪白的墙面,配上独具哈尼族风格的图腾纹饰,让这些看似普通的民居增添了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
李哈六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让他新居梦成真的便是来自北京城建五公司的建设者。从去年11月正式开工,仅用3个月时间就让首批安置房百姓入住,城建五公司用“北京速度”与“北京质量”在云贵高原打出了最闪亮的“城建名片”。
从驻地到安置点至少1小时
打开手机软件,城建五公司云南分公司经营副经理黄华杰仔细查阅着安置点的情况。卫星地图上,被红色圆圈圈起来的便是工程涉及的7个安置点。
对云南分公司经理陈章而言,看似很近的7个安置点施工难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大型工程。“从地图上看,我们这七个安置点并不远,实际则是分布在方圆100公里的范围内,每个安置点最多101户,最少只有26户,都是零敲碎打凑成的389户安置房。”陈章说。
如果在高速路上,100公里的距离驱车只需要1个小时。但是在云贵高原上,100公里全部是蜿蜒曲折的山路。云南分公司总工程师,也是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罗震宇说:“我们7个安置点中,距离最远的两个点开车需要4个小时;从项目部驻地到任何一个安置点至少要1个小时。”
每个安置点看似都位于山顶的开阔平地,实则需要将山顶抹平后建房子。“这样的施工环境异常艰苦,就连昆明的多家省内运输车队来现场看后,都因为施工太难而放弃了参与。”陈章说。
25个人管理7个安置点
如此分散的工程有多少管理人员呢?罗震宇给出了一个数字:25人。
7个安置点,每个点都涉及技术、质量、安全等工作,平均下来一个安置点只有不到4个人。罗震宇说:“我们最少的安置点只有2个人,每名管理人员既要懂技术,也要促生产,平日还要反复同哈尼族村民进行沟通对接。”
项目生产经理高德桥的身体如今已经有所好转。去年11月,工程开工后千头万绪都需要梳理,他便上满发条开始工作,作为7个安置点生产工作的总牵头人,他每天不是在车上奔波就是在安置点内协调工作,累的突发脑溢血,好在项目部及时将其送医院救治,才没有出现生命危险。
项目部位于云贵高原的深山区,当地潮湿闷热,11月后雨季才算过去,但即便是过了雨季也是小雨不断,施工现场很难碰上几个晴天。由于场地有限,管理人员和工人只能住在帐篷里,用砖头把床板垫起来隔湿,即便如此,大家的被子都会被潮气和露水打湿到可以拧出水来。
即便是如此艰苦的环境,项目部的管理人员依然坚守在各个安置点,陈章说:“咱们城建的军旅文化带给我们的就是攻坚克难,绝不允许临阵退缩。”
用精细服务打造精品工程
李哈六搬迁前住在达河村,这里许多房子背后不远就是悬崖,很容易出现滑坡,坑洼不平的道路不仅泥泞不堪,甚至出现了巨大的裂缝。
来到新建成的达河村安置点,整齐的安置房前,硬化的道路上不时有孩子奔跑嬉戏,一些家禽也悠然自得地在村里的小路上“闲逛”,这样的村子原生态味道十足。
李哈六原来的土房子只有70平方米,如今他不仅住进了有90多平方米的新居,建设者还帮助村里修建了自来水供应设备,提供了稳定的用电保障。“北京城建的建设者给我们盖房子不仅是按照图纸,还经常征求我们的意见,比如房子外面的图腾和花纹就是按照我们的要求留下空白的地方让我们自行设计。”李哈六激动地说。
施工开始后,项目部首先从修筑道路开始。通往每个安置点的山路少则六七公里,最远的有13公里,施工中所有道路的填垫和修整全部由项目部完成。“我们这么做既是为了施工便利,也是为了方便村民以后进出。”罗震宇说。
精细的服务让许多村民感谢北京城建五公司的付出。哈尼族的风俗是,对于他们认定的朋友,必定用美酒相迎。如今,每一名城建五公司项目部的员工走进村民家中,村民都会热情地用美酒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