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春城昆明,花开如潮。整个城市恢复了以往的活力,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此时此城,在一个常人看不见的地下空间——昆明地铁4号线PPP项目B部分(下称“昆明地铁4号线”)正在加速推进,近3000名身着“北京城建”马甲的建设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长达43公里的线路上。
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地铁。于昆明市,它是连接主城与呈贡西北、东南方向的产业辅助线,通车后将极大激发城市经济活力;于北京城建集团,它则是第一个集投资、建设和运营于一体的地铁项目,在企业推进“城市服务商”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条驶向未来的地铁。城市建设,赋予它诸多社会责任;政企合作,它激荡着创新与转型升级的动能。
北京城建,用创新和担当书写着这份答卷。作为集团下属企业,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承担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勇于担当 是引领企业发展的初心
早在1958年,北京城建集团就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可以说,北京城建与地铁相伴而生,共同成长。
但以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地铁项目,对于北京城建还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也无先例可参考遵循。建设和运营人才队伍的选拔组建、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风险等都需要建设者逐一破题。
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昆明地铁4号线项目组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深深感到,唯有勇于担当,大胆谨慎推进,才能在轨道交通运营市场趟出一条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以项目人才招聘为例,建设前期,通过估算,整条线路需要运营人员2000余名。以往都是委托第三方招聘来弥补人才需求缺口,这样能够有效节省时间,但也会带来岗位匹配度不高、后续培训成本压力较大的问题。这种高成本、低效能的招聘形式,在PPP模式下显然已不适用。
如何在短时间组建一支庞大的高素质运营队伍?项目组认为,必须自力更生,精准招聘。通过分析昆明地铁行业人才现状,项目组最终提出引进、合作培养、自主培养多元化操作的实施方案。
2019年初,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才战打响了。
“项目组先后举行了4次大规模校园招聘会,是最早进驻高校招聘的企业之一。同样,在社会招聘时,我们几乎寻遍了国内知名地铁运营公司。招聘部门接打数万个咨询电话、筛选了4000余份简历,最终让2000多人次参与面试。”负责招聘工作的熊昌红说。
着眼发展,寻找精英,这让项目组在人才战中占据了主动。一些重要的管理、技术岗位,甚至做到了“点对点”招聘。最终,项目组招聘来的工作人员40%以上具有铁路、轨道交通相关工作经验,专业技术骨干、专业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均来自全国各地地铁运营公司。
一支由2000余人组建的队伍,怎样科学管理、高效运行?项目组要求,运营人员全员进行业务和企业文化培训,传承北京城建集团的“兵魂”。
杨阳,是新招聘的184名电客列车司机中的一员。每天,他要完成150多次“手指口呼”作业。同样的动作,日复一日。常人看来,并无特别之处。在他眼里,这已经是铁打的作业纪律。
在昆明地铁4号线的线路上,城建人的精神底色已融入建设者血脉,化为前行的无限力量。
创新驱动 是加快产业升级的引擎
昆明地铁4号线全长43.38公里,设地下车站29座,是目前昆明市设计运载人数全网最多、换乘线路最多、线网规模最大的地铁线路。
然而,这样一条线路,工作人员配置标准仅为每公里56人,比国家《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每公里80—100人,减少了1/3。如此高效,原因何在?答案就蕴含在由北京城建集团自主创新的“云交自动化系统”中。
“可以说,昆明地铁4号线是一座以创新为驱动的智慧地铁。”云平台总设计师李金龙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增长,基础设施分散、网络资源浪费等弊端,愈发成为运维管理团队的痛点。云平台则以“四两拨千斤”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推动管理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精细化。
项目组充分利用“平台+服务”的理念,全力进行技术攻关,对设备进行“云化”集成。以车站配置的一体机为例,它替代了传统的服务器、交换机、存储、PLC等设备,不仅统一了车站数据采集、接口标准,更提高了数据实时性。仅这一项就节省近一半的机房空间和相应的运营投入。
弱化专业分工、强化系统功能,项目组破解了自主运营模式下的成本压力,以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节能、减员增效。科技创新产品蕴含着广阔的市场机会。现在,该产品在太原、绍兴轨道交通项目中再次获得了订单,培育了北京城建集团轨道交通业务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建引领 是攻坚克难的坚强保障
昆明市西山区采莲湾2号楼,是昆明地铁4号线的办公地。2020年1月22日晚9点,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项目领导班子正在召开一场紧急会议。
按原计划,地铁项目春节期间不停工,领导班子成员全部驻守项目部,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工作计划。疫情持续多久?无法预测;如何继续推进项目?不得而知。
有人主张,主动出击、尽快复工,这样能赢得施工时间,但肯定要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成本;有人则主张,坐等疫情结束,这样可以保障万无一失,但可能会延误工期,影响企业信誉。大家的顾虑似乎都有道理,会议室里激烈的讨论声传至楼道。
“疫情无情,但也是激发我们斗志的时刻,全体党员要带头攻坚克难。”项目建设临时党支部书记、总指挥董伟说。关键时刻冲得上去、豁得出来,已经成为城建人的本能反应。究其根源,在于这是一支党组织坚强领导下的“铁军”。
2月17日,昆明地铁4号线成为昆明轨道交通第一个获批复工的项目。短短10天内,55名管理人员、1200多名运营筹备人员全部到岗,1700多名作业人员迅速到位。在安全防护的前提下,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项目基本进入复工状态,争分夺秒地抢回失去的时间。
3月中旬,热滑试验迫在眉睫。但在施工现场,隧道内还留存大量施工垃圾。项目中已经没有可供调动的作业人员了。怎么办?党员上!
“请各小组出发!”随着一声令下,3月13日,由135名党员管理者组成的14个“党员先锋队”,向14个车站同时进发,进入狭窄的车站轨行区清理垃圾。
光线昏暗的隧道里,粉尘积聚,党员先锋队的成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积水中,他们用铲子铲、扫帚扫、甚至用双手清理堆积物。近35摄氏度的高温下,在里面作业不到1小时全身便湿透了。
“沉积物里不仅有大量坚硬的混凝土和塑料制品,更有许多废弃铁丝,一不小心就会刺破双手。促使党员们带头冲锋的,不仅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自觉。”董伟说。
重任面前看担当。这样的垃圾清运,先后组织了2次,共有40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最终,43公里线路上的垃圾,29个车站全部清除。4月18日,全线热滑试验顺利完成,党员先锋队为全线试运行抢出了宝贵的时间。
热滑仅仅是23个施工节点中的一个。“每个节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其中的艰辛,没有跟进的人很难想象。”项目总工程师朱准说。复工压力面前,项目组党组织打出一套“组合拳”。制定防疫措施、储备防疫物资、对接劳动力资源和属地政府……疫情期间,每一项工作都在按计划推进,每一个节点都在按期达成。抗击疫情,城建跑出“加速度”;复工复产,党组织带领城建人毅然走在最前列。
目前,昆明地铁4号线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一条孕育无限智慧和想象的地铁正全速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