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位于城市绿心的三大建筑传来喜讯。4月20日,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的首都博物馆东馆,率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运河之舟”已立起骨架。同时,这座副中心新地标正式定名为“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预计2023年底具备开放条件。
大运河博物馆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位于通州市民文化休闲组团的南侧,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动中心、市民文化休闲娱乐中心。
北京市新版城市总规提出,要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在城市副中心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一心”,即指城市绿心,总规划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也是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标。
城市绿心以北运河及大面积绿化空间作为蓝绿交织的生态底板,将形成“一心四组团”的功能结构,其中,位于西北部的市民文化休闲组团,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组成。
这可是三座有“故事”的文化建筑。大运河博物馆又名“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整体望去,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高低起伏的帆船屋面也丰富了整个绿心的天际线。在内部设计上,整座博物馆分为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组相对独立的建筑。两组建筑之间还将设置一条水街,观众穿行时,可通过玻璃幕墙看到博物馆内部,水街在夜间也可以开放,将整个区域打造为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馆”。面对这座时代地标,工程总承包部发扬国匠兵魂精神,克服工期紧张、极端天气及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影响,“犇”出城建速度,推动工程拔节生长。
2020年9月,大运河博物馆施工现场还是一个巨大的基坑,近20台大型机械设备分布在基坑的各个角落进行着基础桩施工。如今,地上三层结构已经跃出地面。
从规模看,大运河博物馆由“主楼”和“市民共享大厅”两栋建筑单体组成。该工程主楼地上三层、局部设夹层,地下两层,建筑高度34.9米;共享大厅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19.5米。两栋建筑通过架空连廊和地下展陈通廊连接,为特大型博物馆。
“这是一项事关民生的重点工程,开工就是决战。”动工第一天,大运河博物馆项目经理贾成亮就对所有人说。
办公室的记录板上,详细记录着施工中的每一个进展:2020年11月23日,大运河博物馆实现首段底板浇筑;2020年12月16日,首段正负零板完成浇筑;2021年1月25日,首段主体结构封顶;2021年4月14日,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比计划工期提前了6天。
“刨除春节假期,从底板钢筋绑扎到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超2000名建设者一路攻坚克难,仅用4个月的有效施工时间就搭建起首都博物馆东馆的骨架。”贾成亮说,为了用好每一分钟,全体管理人员都养成了随时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有一天,预报说晚上10点雨能停,300多名建设工人就等在现场。”
主体结构封顶后,项目团队将群策群力、协调配合,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全力将工程打造成为无愧于国家和时代,让政府放心、业主满意、百姓交口称赞的一流博物馆建筑精品力作,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