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信息>企业动态
集团“高精尖特”工程在京华大地拔地而起
时间:2022-08-17
【 字体: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北京将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新能源到新基建,从怀柔科学城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国重器到推动创新发展的重大智能制造项目,集团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奋发有为,匠心智造科技利器。如今,一座座承载重大使命的“高精尖特”工程,正在京华大地拔地而起。

雁栖湖畔崛起“城市客厅”

雁栖湖旁夏风吟,日夜晴雨醉燕山。在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B项目,建设如火如荼,1800余名建设者无惧“烤”验,11台座塔吊挥舞巨臂,百余台大型机械设备轰鸣运转,18栋楼座陆续揭开面纱。

作为“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项目分为南北两区,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共18栋公共建筑,建成后将为周边科研院所和创新主体就近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的配套服务。

自2021年9月30日正式进场以来,项目以开工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姿态攻坚克难,借助“BIM+智慧工地”手段匠心智造,仅用15天就完成1.5万平方米高标准临设搭建,1个月完成底板垫层浇筑,提前35天完成N5、N8楼结构封顶目标,实现“跑步进场,快速建造”的良好局面。目前项目浇筑混凝土20万方,钢筋绑扎3.1万吨,完成产值约8亿元。

“在转入装饰装修、玻璃幕墙、机电安装施工后,我们将一鼓作气,力争8月底实现其余楼座全面封顶,向年底外装亮相目标全力冲刺。” 项目经理李逢军说。

以国匠之姿铸“科学利器”

灯亮水通,各种设备正稳步联调,室内地面结晶和清理工作全面展开,园区内新中的大型灌木生机盎然……同在雁栖湖畔,生命医学领域的“大国利器”——北京大学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已进入竣工验收倒计时。

作为怀柔科学城目前唯一聚焦生命科学的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大学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总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包括六栋单体建筑,建成后将成为生物医学全功能研究平台,实现高端生物医学影像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

2020年3月开工伊始,正是疫情肆虐之初,打造出最难忘“世园记忆”的世园会中国馆项目团队闻令而动,连夜踏雪从延庆转战怀柔集结。“在城建旗帜的感召下,我们以服务怀柔和科学城发展为己任,以‘国匠之姿’精心建设‘大国利器’。”项目经理周伟光说。

全力以赴,项目“节”报频传。2020年12月26日,历经300个日夜鏖战,项目如期实现6栋单体建筑全面封顶。进入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施工阶段后,项目启动劳动竞赛,开足马力攻坚提速,仅用10天完成210台吊篮安装及验收工作,7天完成17000平方米的基层抹灰,25天完成17000平方米的保温施工,30天完成12000平方米窗套及5200平方米外窗安装,于2021年年底实现外立面整体亮相。目前,该工程已进入预验收阶段,预计8月底竣工验收。

匠心智造“中国医工硅谷”

工人进出施工现场需“刷脸”,现场塔吊监控5G信号全覆盖,无人机化身安全生产的“空中监督队”……走进京东方智慧医工核心能力中心项目,“智慧”随处可见。

“BIM+智慧建造技术的运用,使项目各方对工程施工各种问题和情况都了如指掌,做到提前预警,在大大减少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减少返工、整改和技术变更情况的发生。”项目经理许宁说,项目引入了“智慧工地”“智慧建造”的最新理念和技术,匠心智造“中国医工硅谷”。

位于房山区的京东方智慧医工核心能力中心项目,是北京市“3个100”和“城南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工程,也是房山区落实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点项目。目前,项目在建的一期、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32.1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承接北京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研产用”的功能定位,成为前沿技术研发和产品孵化的中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京东方项目顶住压力,毅然按照原计划开工建设。2000多名建设者昼夜奋战,完成2.2万吨钢筋绑扎、9.1万方混凝土浇筑、1437根抗浮锚杆组网成型,于去年1月27日提前4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当前,该项目一期工程正在进行机电安装和装修施工,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土方开挖、基坑支护作业,计划年底实现一期工程竣工交付、二期工程冲出正负零节点目标。

新能源电池项目点燃“新引擎”

作为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高性能固态锂电池产业化厂房建设项目备受关注。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室内装饰装修、业主设备安装工艺管道连接阶段,市政管网也同步进行施工,计划10月底完工交付。

“这个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标准生产车间、试验车间、综合站房、甲类库房、地下车库和门卫传达室,总建筑面积46753平方米。”项目经理王文龙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承接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精尖项目,成为中科院物理所固态锂电池技术唯一的产业化平台。

去年暑期的冒雨施工至今让王文龙印象深刻。“雨水频繁给钢结构吊装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原计划65天的施工时间,受天气等影响实际只有30天。我们难而上、加班加点,最终按时完成了5000吨钢结构施工任务。”他说。

在紧张施工的同时,项目也充分利用智慧工地平台等,狠抓安全生产与绿色施工,目前项目已通过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验收,正全力冲刺完工目标。

智能网联汽车“新基建”加速跑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的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力建设项目已拔地而起,正冲刺竣工目标。

作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引领行业发展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重点工程之一,该项目是集办公建筑、汽车制造工业厂房、研发中心等多功能建筑的群体工程,建成后将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建设的新型产业生态和创新体系提供基础模块和共性平台。

2020年6月28日开工以来,项目克服疫情、供水供电条件不足等困难,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基础施工阶段,项目完成约27万立方米土方运输,施工挤密成孔夯实灰土桩15386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3449根;钢结构施工阶段,项目利用BIM数字化构件加工技术指导现场施工,成功完成最大跨度达36米的屋面网架结构施工。去年1月,仅历时212天,项目高质量完成了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跑出了疫情下建设的“城建速度”。

“在施工各阶段,我们根据施工难点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样板先行等手段,提高工程施工质量。”项目经理李波介绍,目前项目正以决战决胜之心,高标准推进机电安装和装修等施工,工程计划10月底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