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生命的方舟
——北京城建集团小汤山医院改造工程建设纪实
当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时,那叫勇敢;当一个团队挺身而出时,那叫担当;当一个国家身处逆境,呼唤一种精神时,那就是使命,就是信念,就是一往无前!
2020年春天,有一群勇敢的人站了出来,向着小汤山“逆行”冲锋,将不可能化为可能,让“小汤山精神”再放光芒,以舍我其谁的信念践行责任如天的使命。
国有令
新春佳节,本是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2020年岁首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春节。春节前夕,无形的病魔以湖北武汉为原点,悄然向中国各地蔓延。
一连串不断攀升的数字,牵动着国人的心。一场似乎比十七年前“非典”更加凶猛的阴云席卷而来时,神州大地四处都上演着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冲锋战“疫”的动人画卷。
在武汉,万千建设者挺进火神山、雷神山,以奋斗与勇气开启了一个世界奇迹;在首都,北京城建集团再战小汤山,以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将铭刻在骨子里的“铁军”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上午十时许,正在与人谈话的北京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华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电话另一端是上级急迫而又熟悉的声音:“请速派总经理到小汤山医院!有重要任务要现场布置!”每句话都是惊叹号。
放下手上的工作,陈代华迅速与总经理裴宏伟进行了短暂的沟通,电话铃声荡起的波纹似乎还没有平静,一辆黑色轿车已经开出城建大厦,朝着北京之北疾驰而去。
那一天,武汉市宣布筹建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各地版“小汤山”医院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为更好应对疫情,为可能出现的变化提供补充,北京市也启动了小汤山医院改造修缮工程。
当天下午三点,风尘仆仆的裴宏伟顾不上休息,带着小汤山医院改造这一任务直接走进集团公司党委常委扩大会的会场。说是党委常委扩大会,它更像是一场紧急的生产调度会和战前动员会。
经过紧急协商,命令随之下达:
命令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迅速调集人员装备,向小汤山集结;
命令土木工程总承包部为小汤山医院改建施工任务的牵头单位,刘奎生任现场执行指挥;
命令城建二公司迅速组织施工生产力量向小汤山集结;
命令北京市园林绿化集团小汤山苗圃做好施工人员安置住宿。
随着任务的变化,又陆续抽调北京住总、城建安装、城建精工、城建道桥向小汤山集结。
同时,北京城建集团成立工程总指挥部,陈代华、裴宏伟任组长,集团领导班子为成员,组织协调全面工作,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晋勋更是全程“盯”在小汤山医院,靠前指挥、现场指导。
疫情突袭,熟悉的生活,仿佛被按下“暂停键”,但与生命有关的一切,全力加速。
小汤山医院B、C、D区修缮改造,新建1500张床位的医院,其中集团承担1000张床位的施工任务。
与十七年前七天七夜建成小汤山医院相比,二战小汤山医院的任务更重了。
武汉火神山医院仅有床位1000张,两层设计。而摆在城建人面前的则是新建一个拥有1500个床位,具备一个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规模的专业传染病医院,3层的设计也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此外,BCD区改造任务同样艰巨。改造前的小汤山疗养院,床位设置和宾馆的客房类似,如果改造成可收治病人的传染病房意味着要新增通风系统、弱电系统、新风系统、负压系统、VRV空调系统、新加装1部外部电梯和楼梯,同时各系统横向和纵向都要联通,确保医生和患者全隔离,在不足30平米的空间内,完成这种“精细化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春节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也为工程开展增加了更多的难度。一方面是大量工人、管理人员假期返乡,原材料生产、运输暂停,另一方面是与死神竞速,责任如天。
军令已下,没有时间思考,有的只是集团上下全面动员,进入战时状态。一个个电话、一条条信息如同一条条作战指令,传递到一个个指战员的手中。
召必回
“投入最优秀队伍、最优质资源,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站在项目现场,集团领导发出动员令。不惜一切代价,不讲任何条件,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财力、物力,北京城建集团在小汤山展开大会战。
没有开工仪式,入场就开始冲刺,每一天都是决战。
1月23日下午六时许,原本因为疫情和节日来临有些寂寥的小汤山,在一辆辆载着抢险设备的车辆的轰鸣声中变得热闹起来。
接到命令的1个小时后,集团公司生产部部长李光耀、质量部部长颜钢文、土木部总经理刘奎生、二公司经理董伟带队抵达现场,进行现场踏勘。接到命令的2个小时后,40余名抢险队员、50余名工人抵达现场,开始抢建临时指挥部。从那时开始,25吨、50吨、80吨汽车吊、发电机、应急照明灯具、应急抢险车辆陆续到场。
“抢险大队早有了防备,腊月二十九备勤值守的时候就听到了一点信儿,下午四点接到任务后,就派出抢险车辆赶赴小汤山,用于搭建临时指挥部的工作用房已从河北征集发运。”全国劳动模范、抢险大队副大队长袁忠起说。
那边集装箱式盒子房还没有装车,这边场地已经完成平整。
眼瞅着就要过节了,盒子房厂家经过多方协调好不容易随车来了三名安装工,条件是不能耽误初一一早回家上坟祭祖。就这样,抢险大队长杨金钟等班子成员和工人一起连夜吊装安置。23日23点12间箱式房进场,到24日凌晨4点全部安装就位,同时完成现场围挡封闭。
24日上午9时,现场具备办公、会议条件。24日,管理人员和工人进入小汤山医院B区,开始搬移屋内家具、拆除走廊吊顶。
除夕,这个万家团圆的夜晚,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了年夜饭。说是年夜饭,其实不过是把几份盒饭拼在一起,他们三下两下把饭扒拉在嘴里,再灌上一口冰冷的矿泉水,便接着开工。
太快了,像风一样从荆楚吹向八方。来不及品一下年夜饭的滋味,来不及安慰一声望眼欲穿盼望游子归家的父母,攥着来不及退的机票,已经踏上逆行的征途。
腊月二十九,土木部副总经理付勇攀乘坐的飞机在三亚落地。刚一打开电话,就接到小汤山集结的命令,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订返程机票。大年初一,付勇攀带着全家老小回到北京,中午飞机落地,他就直接打车到了小汤山。
同样赶回北京的还有抢险大队队员杨东闸,已经六年没有回老家的他,特地被安排回老家过年,腊月二十九刚刚到家就接到支援小汤山的命令。长途汽车全部停驶,他好不容易求了一个熟人开车送他回北京。
“老爷子,您还是回老家过节,我有任务,陪不了您了。”吃过年夜饭,大年初一一早,城建二公司机电分公司党支部书记马振江就把刚到北京,年过八十的老父亲送到北京唐山交接的地方,让妹妹把老人接走,自己开车赶到了项目现场。
“我申请第一批支援小汤山。”大年初一晚上,32岁的邹浩然第一时间打电话报名参战。“如果集团有抗击肺炎的建设任务,我申请加入。”“我随时待命,等候召唤”……一条条信息就是一封封请战书,让一颗颗心靠近,让一份份信念汇聚。
“你收拾收拾现在就走,回到你的岗位上去。”得知北京要重建小汤山医院的消息后,土木部生产管理部副部长刘杰就被军人出身的父亲“轰出”了家门,从天津赶赴项目现场。
同付勇攀、杨东闸、马振江、刘杰一样,数千名建设者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从四面八方星夜兼程奔赴小汤山。
工程时间节点就是军令状,春节期间展开大会战,对城建人而言又是一场大考。
作为后勤保障组副组长的刘杰一抵达现场就要面对杂乱繁琐的入场人员登记、物资清点、后勤保障等工作,什么物资都要找他。“咱们的管理人员要吃饭吧,工人也要吃饭啊,这大过节去哪弄这么些吃的?”头几天刘杰自己开着车,把项目附近所以开门的超市、商店“扫荡”了一个遍。
数九寒天,白天项目现场的气温都在零度以下。后勤组要准确计算白、夜班管理人员和工人们用餐和配餐到达的时间,尽可能让大家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说什么呢?挥一挥手不是道别,是坚定地选择站在一起。
“你去吧,家里交给我。”杨晓瑞本来打算春节好好在家宅几天,陪陪刚满两岁的孩子。然而,除夕夜的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计划……得知需要组织党员突击队火速支援小汤山医院改造,杨晓瑞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正月初一,他已赶到小汤山医院。
作为现场物资采购组、合同成本组副组长,摆在杨晓瑞面前的是由海量物资采购组成的大山。“所有的厂家都放假了,物流、原料进厂、产品出厂也都存在困难。”为了确保材料、设备能够及时供应,杨晓瑞和同事们一面积极与设计对接,并提前对门窗、钢结构、栏杆、地胶及机电等材料与设备进行市场调研。一面不停打电话,通过各种方式与相关企业和属地政府进行沟通,敦促企业及时开工生产,每天电话打关机好几次,终于把所有供应商都安排妥当。“磨破嘴、跑断腿,但我们没有让材料拖建设的后腿。”杨晓瑞说。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抗击疫情,我们建筑工人哪能袖手旁观啊。”得知北京小汤山医院建设急需劳务人员的消息后,家住河南濮阳的吴师傅马上拿着介绍信找村里开出村条,第二天凌晨就和30多名工友一起坐上北方公司在当地联系的专车赶回北京。
“2月4号下午得到命令,需要支援小汤山,我们连夜组织,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的120多名工人第二天就抵达了现场。”北方公司现场协调组组长朱百松说。
短短几天时间里,近5000名工人日夜兼程“逆行”小汤山。住总集团、城建二公司、城建五公司、城建精工、城建道桥、城建亚泰、城建北方……一支支队伍在小汤山集结,像一条条江河汇入海洋。
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集团下属十四家单位凝聚共识,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这个不到3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从130人增加到近千人,劳务工人从200多人增加到6000余人,大型机械设备、车辆从十几台到近千台,现场作业实行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施工。
战必胜
1月23日,抢险大队入场,连夜抢建现场指挥部;
1月30日,临时病房区域机械设备进场,场地开始平整作业;
2月2日,临时病房区域场地整平、碎石黄沙回填全部完成,开始加工基础钢筋;
2月4日,临时病房区域首批箱式集装箱板房吊装搭建;
2月8日,改造项目土建施工基本完成、机电安装工程基本完成;
2月12日,C、D区修缮改造工程提前竣工;
2月15日,B区改造工程顺利竣工;
2月21日,新建工程安装完1440间箱式房,房屋内隔断板、走廊板安装、通廊焊接完成100%;
3月1日,1454间箱式房全部安装完成,新增屋面设备集装箱全部安装完成,屋面彩钢板安装75%,园林绿化场地平整清理完成65%。
……
在小汤山,一切节点都得以小时,甚至以分钟计算。40个昼夜,近千小时,6000多人同时施工争分夺秒,数千台各类设备日夜轰鸣运作,一个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拥有1500张床位的专业传染病医院重新出现在小汤山。
“小汤山奇迹2.0”的背后,是城建人战“非典”、斗“埃博拉”,数百次抢险救灾打磨出的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城建人37年不断苦练内功,通过数千项重点工程积累出的技术实力;更是这支铁军流淌在血脉中始终沸腾的“红色血液”,数十年如一日与祖国与首都同频共振的责任与担当。
在小汤山,没有什么基建狂魔,有的只是一群如你我般普通,同样害怕病魔同样牵挂家人的中国建设者。
年近六十的劳模袁忠起连夜完成项目部搭建后,又把现场安全、消防和防疫工作扛在了肩上。2月5日清晨,在另外一个重点项目值完夜班的袁云峰习惯性地打开微信运动,他发现父亲袁忠起又以近三万步早早占领了封面。
“爸爸,又忙了一夜啊,怎么样,能扛得住吗?”挂念着父亲的袁云峰拨通了电话。
“那有啥扛不住的,就是觉得这几天脑子有点跟不上趟。”电话里,袁忠起的声音有些疲惫,更让袁云峰担心的是,从不服软的父亲这次居然说脑子有点跟不上趟了。挂了电话,袁云峰拨通了领导的电话,希望能支援小汤山,换父亲回家休息两天。
“我参与过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胸科医院改造,这次也不能少了我。”一听让自己回家休息两天,袁忠起不想走,但是考虑到他肩上的责任重大,领导最终还是决定让袁云峰先把他换回去。
上阵父子兵,袁云峰一到现场就扛起了新建工程生产协调的担子。“进入现场的道路只有一条,送设备材料的车辆在场外排队进不来。我们必须一一协调,特别是夜班的时候,大型车辆设备的视野没那么好,需要我们走在车前面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缝隙通过。”袁云峰说。
二公司机电分公司技术总工刘承俊原本已经退休,被公司返聘做年轻职工的培训导师,得到重建小汤山的消息后,一张机票就从四川老家飞回到北京,带上设备就跟徒弟们一起回到十七年前他曾经战斗过的战场。
“军旅文化”与“校园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大战中凝聚成独特的城建文化。年轻人的活力感染着刘承俊,而老兵们也用言传身教为年轻人做了一次最好的文化与技术的传承。“这是传染病医院,要装三方灯、防眩光吸顶灯,你这电应该怎么走?”“视频系统的电留没留出来?”在室内机电安装过程中,刘承俊丰富的经验成为施工进度和质量的一大助力。
改造项目是由疗养宾馆改造成传染病治疗病房,电梯基础施工的时候,劳动力不够用。半夜,一声号令,管理人员和工人一起肩抬人扛运材料、扛钢筋。城建精工公司总经理武兵身先士卒,扛钢筋的时候,肩膀都磨出了血。一起干活的农民工提起武兵都挺佩服,“没想到总经理紧要关头扛钢筋,比我们都邪乎。”
“这就是打仗,大家都在拼,我们作为管理人员没理由不拼。” 武兵说。
“缺材料赶紧派人拉去呀,别等着!”“有困难?谁没困难!干就完了!”机器声、人声,再加上隔着口罩,必须用最大声音才能让对方听清自己。几天下来,负责电梯施工的邹浩然失声了,他沙哑着声音说自己这个春节太暴躁了。可是他没法不暴躁,一共只有15天工期,电梯安装与众多作业存在时间上的冲突。
邹浩然指着被三面包围的新装电梯说,这能有多大的活,可就是不好干。电梯安装唯一能展开作业的空间只有西侧的一条路,这条路却是整个改扩建工程的生命通道,必须时刻保持畅通。而电梯下面的基坑藏着两条承担着整个区域的用电保障的电缆,如果施工中不慎挖断,将会让整个改造工程面临断电的风险。邹浩然只能是见缝插针,并且细之又细。
2月4日夜间9点半,正在现场察看电梯井施工进度的邹浩然,突然接到现场副总指挥付勇攀的指令,“走,去拆模。”一路小跑到新建工程区域,发现指挥部全体管理人员已经集结完毕。
那一夜气温骤降,一场北京近年来最大的降雪即将到来,但狂啸的寒风也压不住奋战的激情,彼此加油鼓劲声不绝于耳,指挥部20余名管理人员齐上阵,用2个小时完成30个条形基础拆模,为2月5日凌晨1点开始箱式房吊装创造了条件。
十几名工人抬着一根根十几米长、重达几百公斤的钢管,喊着号子,一步一步艰难而稳定的向前挪移,精准地放在预定位置,额头上挂满了汗珠,没有一人喊苦叫累。在他们身后机器手将由建筑废料循环再生制造而成的地砖快速铺设成平整的路面。
500余名城建华晟建设者顶着三次鹅毛大雪的侵袭,在零下十三度的深夜中鏖战,历时21个昼夜完成级配层、水稳层基础铺设,以及污水、雨水、热力、电力、燃气、消防、强弱电、灯光照明等13项管线工程,用汗水和热血打通小汤山医院的生命线。
在小汤山,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张张模糊的脸,一双双磨破的手,一副副累垮的身躯。
2月5日,一场大雪如期而至,银白的雪花随风起舞,却如同燃料般让建设的热潮进一步升温,工地上,到处是车,到处是人。白天,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入夜,灯光如昼、焊花四闪。机器切割声、人声、哨声交织在一起,就像是征战的呐喊。
曾经参加过2003年胸科医院抢险任务的杨东闸头上一道刚刚愈合的伤痕清晰可见,一天,负责操作80吨吊车的他接到电话,需要吊车吊装,他扔下盒饭就往吊车方向跑,因为着急,一不小心被伸出来的树杈刮了个正着,鲜血当时就流了一脸,杨东闸顾不上疼,从兜里翻出几张餐巾纸胡乱擦擦就爬上了吊车。等一个多小时后,吊装任务结束,厚厚的工装领子已经被血浸透了。
在狭小的作业空间内不分昼夜的工作,衣服划破,手臂划伤的事情很多人都经历过,因为天气寒冷干燥,不少工人的手都被冻裂了,连手机指纹解锁都费劲。
“戴手套干活不方便,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是前几天夜里转场的时候碰的。” 曾参与“5.12”“7.21”援建和副中心建设的住总集团土建项目经理李群,一双大手上面满是开裂的小口子和伤痕,“我们的年轻同志们不仅主动请战,面对这么重的任务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测量员彭杰怀着对新婚妻子的亏欠来了,四元桥站经营站长、党员刘丽彩带着对2岁儿子的愧疚来了,他们都是抗“疫”前线最可爱的人。
入场后的十几天里,安装公司负责机电设备安装的戚云川和同事们一直高速运转着,“通常是设计团队晚上十一二点拿出新修改设计方案,我们的深化设计师就连夜对深化设计方案进行相关的调整并发给项目负责人,项目团队要在第二天早上七点以前组织好物料的入场和工序的调整。”
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内,高峰时间有高达13个不同工种的工人进行作业,不同工序在时间空间上高度重合。“为了理顺不同工种的工序,我们每天六点就在现场开碰头会,保证7点工人进场的时候就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北方公司装饰公司安装经理代常威说,为了更好地协调内外部资源, 项目上的环境清理、垃圾清运、物料物资入场等工作,都是项目管理团队与机关工作人员一起完成的。
施工是关键,防疫更是重点。“我们在工人居住区、办公区设置了体温检测点,还成立了流动防疫站,在施工现场进行体温检测,并督查及时更换戴久了的口罩。”现场安全防疫组副组长徐海峰说,体温监测等相关数据都录入数据库。
“工期实在太紧了,相当于把一年的工作量在半个月里完成,现场的工人分成两班轮流作业,每天还能睡7到8个小时,但是管理人员最多只能睡4、5个小时,大家很疲惫。”徐海峰说,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大量管理员盯到现场,帮助工人们观察周围的情况,协调不同班组、各道工序之间的相互对接。
在这场与时间竞速、与病毒赛跑的较量中,没有失败可言,唯有向前再向前,快点再快点。40个不眠不休的日夜里,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面面党员突击队的旗帜高高飘扬,“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我们党员就应该在一线”……在小汤山建设一线,总能听到这些朴素而充满力量的话语,所有人只有一个信念:早日完工,战胜疫情。
仿佛,我看见战争的硝烟中,勇士的冲锋,仿佛,我听见枪林弹雨中,壮士的呐喊!
正月初八早晨7:30,项目现场已经车辆云集。十七年前用于防治“非典”的医院旧址级配砂石层已经摊平碾压,空旷的作业场地党旗和青年突击队队旗迎风招展,作业的工人眼睛都熬红了,指挥员的嗓子都是沙哑的。
此时,土木部总经理刘奎生已经开完了第一个指挥部现场碰头会。来到空旷场地,他把安全帽夹在腋下,由于戴着口罩,眼镜里泛着一层薄薄的雾。早8点开集团指挥部早会,上午10点开建委主持的碰头会,下午2:30开小汤山医院建设专班会,晚上8点再开指挥碰头会。四个会就如同一日三餐,成为刘奎生这段时间的日常。
“拼了,大兵团作战,跟时间赛跑,耽误不起呀!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大家来这里已经分不清身份了,就是一个字:干!”刘奎生原本洪亮的声音有些低哑,却更加有力。
2月18日下午5点,小汤山医院内一间宽敞明亮的食堂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晚宴”。“咱们今天以汤代酒,庆祝小汤山医院临建厨房正式竣工,感谢所有建设者的辛苦付出。”在刚刚建成的医院北区新建食堂里,陈代华、顾昱、张晋勋等集团公司领导与北京市住建委相关领导共同举起装着紫菜鸡蛋汤的塑料碗,向在座的数十位工人、一线管理人员以及所有建设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这句“感谢”绝非客套,正是这群刚刚才擦去手上的油泥,身上还沾满泥土的住总集团建设者,在短短十天时间里,在一片起伏的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近5千平方米,可以满足4000人同时用餐需求的专业医院食堂,并配齐所有厨房、餐厅用具,在建筑竣工同时满足使用条件。
3月1日,小汤山医院改造工程第39天,集团公司总经理裴宏伟再次来到工程现场检查指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本以极度疲惫的刘奎生把腰板挺得更直,“新建临时病房完成整体工程的100%,新增工程中的屋面彩钢板安装完成了75%,草坪已经铺了50%……”他向总经理介绍着,目光坚毅、充满力量,越到最后的关头越展现必胜的力量。
随着刘奎生的手望去,工人正在屋面安装屋面板,三层病房区已刷好红橙相间的油漆,地面上草坪迎着春光泛出嫩绿……春天已经到来,小汤山医院正以全新之姿拥抱希望。
英雄征战,无惧风险。这种场面,在当年与“非典”疫情的搏杀中,七天七夜的小汤山之战,我见过。
这场面,在玉树高原的挺进中,心中的那朵格桑花,我被感动过。
这场面,在“7.21”抗洪抢险中,责任如天,我领略过。
这场面,在江油、在什邡的抗震救灾前线点亮希望的明灯,我为之歌唱过。
这种场面,不寻常却又是日常。辛勤的劳作和奉献,使国家大剧院升腾起优美的和声,使国家博物馆激扬奋进中国的主旋,使鸟巢上空的五环与世界相连,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为中国发展新的动力源。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不是没有遇到过“倒春寒”,历经磨难的民族,每一次都挺直坚强的脊梁。
在这场没有硝烟,但充满考验的战场上。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城建人亮出敢于斗争的自觉和胆魄,拿出直面风险挑战的勇气,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豪气,上演出“小汤山奇迹2.0”,彰显了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更多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