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幸福感、幸福指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状态的重要指标。
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早已开始研究幸福指数,并创设了不同幸福指数模式。
最近,“幸福”也成为我国各地方政府相继召开两会的高频词。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甚至有的地方提出了以“国民幸福总值”(GNH),取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设想。……浏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给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各地政府正自我加压,让百姓的幸福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一国如此,一地如此,一城一市一企业同样如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拥有职业幸福感的员工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如何使员工获得幸福感是检验企业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尺;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是否拥有幸福感,既是对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的体现,又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体现,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所以说,企业员工获得幸福感,是每一个企业和员工共同向往和追求的。
基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集团公司党委和集团公司在今年“企业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主题教育全员轮训中,把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感作为重要内容与员工共同研究探讨,并把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彰显了企业对员工“人本化”的高度重视。
从一定意义上讲,员工幸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要提高员工幸福指数和幸福感,更要依靠企业健康、持续和科学发展。股份公司上市十多年来,不仅经营额和利润有了大幅增长,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四大主营业务板块,而且员工的年收入也有数倍增加。显然,没有公司的快速发展,员工的收入也不可能有较大增长,也就谈不上幸福指数的提高。
当然,企业要实现健康、持续和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在企业这个层面,应该关注、关心、关爱员工,让员工感受到安全感、成就感、舒适感、归属感,在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上下功夫;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在提高员工素质能力,积蓄企业发展后劲上下功夫;要融洽人际关系,给员工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推动员工放开手脚工作,释放全部能量,为企业多做贡献上下功夫。
在员工这个层面,则应该珍惜岗位,积极工作;视企业如家业,把工作当事业;确实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企业的业绩才能不断增长,个人的幸福指数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