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分通过中国钢结构金奖专家小组的验收后,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再添一重量级大奖,于近日捧回了2021-2022年度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这一奖项的获得,也为工程创鲁班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位于城市绿心公园,与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共同组成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是北京市重点惠民工程,也是推进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创作、旅游观光及产业发展的崭新窗口。工程为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由主楼和市民共享大厅组成,主楼地上三层局部设夹层,地下两层(局部一层),建筑高度34.9米;共享大厅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19.5米。
工程基坑超大、超深,坑中坑、坑套坑多,最深达31.8米,其基坑施工难度是目前城市副中心区域之最。主体建筑高大空间多,设计有隔震层,工程体量大、多界面交叉、联合施工,综合管理难度大,且有两条地铁线路(M101、M104),多个共享地下空间。
工程开工后,项目成立了工程创优领导小组,紧扣工程质量创优目标制定质量管理办法,通过开展质量攻关,全面加强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促进工程施工质量持续提升。针对工程施工难点、新技术应用,项目技术质量人员积极开展QC小组技术攻关活动,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是三大建筑中唯一的一个设计有隔震设施的建筑,有普通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弹性滑板支座等多个型号,单个支座最大重量约4.7吨。针对这一难题,技术人员开展QC攻关,并研究出了大面积隔震层施工技术,在应用到工程后242个隔震支座顺利安装,支座编号与设计位置复核无误,定位、标高及水平度“0”误差,施工质量上乘,做到质量“0”缺陷。
在项目建设中,应用了住建部推广的10大项新技术,分项51项,创新完成了北京地区复杂地层TRD止水帷幕施工技术研究、超大超深复杂基坑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大跨度钢木组合排架安装施工技术研究等10项新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性专利6项,获北京市工法3项、北京市QC成果3项。已受理国家级发明专利14项、实用性专利26项。
过硬的施工质量监管措施,也大大促进了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自开工以来始终领跑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施工建设,率先实现首段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主楼屋面钢结构工程封顶等一系列关键性施工节点,并于2021年12月底实现了外观亮相。目前,工程施工正按计划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