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资讯>城建工程
匠心打造首都文化新地标
时间:2024-07-03
【 字体:

北京,这座古老与现代相互辉映的国际化都市,永远有着属于自己的魅力和节奏,而城市深处,那些拥有独特文化的老地方深深镌刻在首都市民的记忆之中,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辉煌。

在老北京的深处,沉寂多年的隆福寺街区,在最新一轮改造升级中悄然复苏。

腾龙换鸟,蝶变重生。6月3日,历时四年,经过城建建设者的不懈努力,由建筑工程总承包部施工的地铁6号线东四站织补工程圆满实现交付,600岁的隆福寺盛装归来,华丽转身为北京城中心的文化新地标、潮流聚集的网红打卡地。

古今建筑辉映,东西文化碰撞……走进这里,可以让消费者在享受现代消费场景的同时,体会到历史文化的痕迹,形成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城市织补助推老城复兴

“南有夫子庙,北有隆福寺”,北京隆福寺贯穿六个世纪,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作为北京地标性建筑,隆福寺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家香火院,并有“诸市之冠”的美誉。岁月流转,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逐渐演变成为北京的核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隆福寺街不得已因地铁拆除。

为了修复因地铁建设进行拆迁而缺失的历史风貌,北京市政府启动了隆福寺“再造计划”。2012年,东城区对隆福寺地区启动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2016年,东城区提出将隆福寺地区建设为“有老北京特色的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2017年至2020年,隆福寺地区被规划建设成为城市更新与老城复兴的首都文化新地标。

在此轮城市更新中,隆福寺迎来的不只是传统建筑的转型,还有整个街区的提升。

在东四路口西北角,一座新建成的古朴而简约的坡屋顶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由北京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承建的地铁6号线东四站织补项目。

所谓“织补”,就是通过一体化设计,对地铁施工完成后的遗留空地进行修复和更新,把地块与周边街区“编织”起来,填补功能短板,再现隆福寺地区的历史文化,实现区域产业、商业、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的全面更新升级。

地铁6号线东四站织补项目紧邻地铁5号线、6号线东四站,总建筑面积约 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采用坡屋顶形式,檐口高14米,设有地上三层,地下四层。其中,地下三、四层为车库、地铁设施等,能增加200余个停车位;地下一、二层及首层为文化商业空间,并与地铁5号线和6号线连通;地上二、三层主要为7处院落单元组成,可提供商业、文化、餐饮等综合服务。

作为老城更新提升的代表之一,东四织补工程设计方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李兴钢,知名建筑师朱小地、王辉带领团队共同合作完成。通过大师手笔,利用内街和外廊将将七个院落单元连为一体,组成了不同的文化创意空间,营造古都风貌景观的同时,保留了隆福寺历史轴线和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院落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连通,穿行其中,颇有曲径通幽之感,随处可见的透空材料让阳光自然洒入,带来优美的光影变幻。

建成后的东四织补工程将以隆福寺东院的新身份融入园区发展,通过联动国际品牌,打造融合艺术与商业的跨界舞台,进一步推动隆福寺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对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恢复首都街巷合院文化,提升隆福寺商业文化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充分对话、交融,为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不断擦亮老城复兴的金名片。

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新旧交融的生活美学,还能触摸到古今相拥的老城烟火。

盖挖逆作巧破建设难题

走出东四地铁站东北口,马路斜对过就是隆福寺街。整体看,这片建筑群既彰显现代感,与新潮的文化商业氛围相契合,又富有古都古韵,与周边的胡同建筑和谐共生。这种和谐感,来源于街巷肌理的统一与建筑风貌的协调。建筑群内,一纵三横的步行道沿袭清朝胡同,并与周边胡同贯通,延续胡同街巷的历史记忆。

建筑外立面使用陶土砖,三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砖块随机排布,营造出自然古朴的质感。“光是立面的样板墙我们就来回做了四五次,从10多个厂家里反复去挑选、比对,来实现设计效果。”东四织补项目经理曾广桃说。

在东四站地铁E出入口外,有一个露台花园,架高的树池通过洞口穿入二层露台,既是天然的结构支撑,也为小广场提供采光、增添绿意。旁边的院落设计为贯穿地上地下的筒形庭院空间,顶部为阶梯形看台,可远眺老城风光。街角处,高低错落的混凝土模块未来将与植物结合,如同“悬浮”的山林,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地铁的诸多附属设施都被巧妙隐藏在建筑之中。

如果说地上建筑是看得见的亮点,那地下空间就是“看不见”的难点。

自2020年1月6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之后,一系列施工难题接踵而至。为了保证工程有力有序推进,建筑部抽调了具有丰富逆作法施工经验的精兵强将组成项目团队,攻坚克难,全力履约。

“因为地处城市核心区域,临近地铁,且是地下4层的结构,经过专家论证,项目的地下部分采用了罕见的盖挖逆作法。”曾广桃介绍,逆就是倒着,地下部分施工时,不是从基坑施工做起,而是先做柱、梁和顶板,待顶板浇筑完成后,再依次把地下一、二、三、四层从土里“抠”出来。

“逆作”的特殊做法,无疑增加了施工难度,却能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确保地铁运行安全。这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先在地下打入92根钢管柱,以搭起结构的支撑骨架,每根钢管柱直径达80厘米,长24米,钻孔深要50米,钢管柱安装要求各个工序必须紧密衔接,施工经常是24小时连续作业,且对精度要求极高,每根柱子的垂直偏差要控制在0.05度以内。

“每道工序都是不可逆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出现任何差错都会造成无法预计的后果。”项目总工程师李孝贤说。

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标准高。为了确保施工质量,集团和建筑部领导多次来到项目进行现场指导,带领项目团队多次与设计、甲方、监理等单位沟通交流,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最终确定将钢管柱安装方案由原定人工下定位器改为植入机后插法施工。项目部投入近500万元,与厂家共同研发两台DAG1600植入机进行调垂安装,从而实现2天3根的桩柱一体施工,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安全。

如果说一柱一桩施工是盖挖逆作施工中的技术核心,那么盖挖土方施工则是施工现场组织协调的灵魂。这期间,需要暗挖土方21.5万方,其中淤泥就有3.5万方,出土难、速度慢。为此项目团队从出土口的设置到土方开挖顺序、从每步土方开挖深度的确定到出土的设备选型,都进行了充分研讨论证。

同时,采用BIM技术进行推演,确定挖土深度、出土方向,对现场出土路线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最终确定预留2处楼梯洞口和1处弧形梁洞口作为出土口,利用2台伸缩臂挖机,配合10台小挖机和4台铲车,利用1处结构洞口作为物料口,预留地上部分结构不施工做为出土及物料倒运的操作空间,科学设置、分层开挖,并采用伸缩臂挖掘机解决了逆作法施工土方开挖慢的难题。

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在工程逆作法结构施工中,墙、柱、梁、板规格多变、交错复杂,特别是旋转汽车坡道部位弧形梁板及墙、异形截面梁板以及弧形、斜向梁与钢管柱相交异形节点等构造,给钢筋模板安装支设带了异常困难。项目科研小组人员围绕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深基坑降水、临近地铁结构支护、特殊桩的处理施工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及时总结科技成果。

科技赋能促发展,创新驱动显成效。基于逆作法施工所总结的成果,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获得科技成果鉴定1项,科技查新2项,荣获北京市QC小组活动一类成果、中施企协QC小组活动二等奖、中施协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北京市工法1项。

匠心独运赋能文化地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工程建设之初,突遇新冠疫情,原有施工生产节奏被打乱,工程施工难度陡然增加,遭遇诸多问题与困境。

“大年初二,项目部党员、管理人员就率先进场,开始了一系列疫情防控和复工前的准备工作。”项目经理曾广桃说,从防疫物资的筹集、储备,到施工人员的摸排,再到现场的消毒消杀,每一项工作都落实落细。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在工程建设中,东四织补项目党支部坚持深化党建工作,以联创共建为抓手,想方设法为工程顺利复工复产创造条件,推动项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安全有序复工复产,让党旗在施工一线高高飘扬。

在党建的引领下,凝聚起匠心筑梦的磅礴力量。项目全员加班加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饱满的激情坚守在工地一线,与疫情抗争,与困难作战。

2020年2月24日,工程实现复工复产,3月25日,复工“满月”后首桩正式开钻,工程进入桩基施工阶段。7月1日,首段逆作土方开挖,7月26日,桩柱一体化施工全部完成,工程进入水平结构施工。

2021年春节期间,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但项目现场却热火朝天:设备材料进场有序、各个作业面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400多名建设者坚守现场全速推进施工。

为了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项目部科学调整生产计划,快速调配增加人员、设备及材料资源,保证多工作面同步施工,实施连续不间断作业,全面提升施工效率。同时,建立起各专业协同配合的现场标准化、流程化联动机制和各单位、队伍间常态化资源互补的快速响应机制,切实形成全员齐抓共管、高效协同的良好局面。

2022年1月11日,傍晚夜幕降临,负24.8米地下四层各个工作面上亮如白昼,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钢筋丛林之中,15台机械、150名建设者在流水施工。经过36小时的持续奋战,项目部于1月13日顺利完成B4层首段底板1600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

至此,东四织补工程项目历时两年,终于啃下盖挖逆作这块“硬骨头”,逆作结构进入收官阶段。

2022年春节期间,项目建设“热度”不减,施工“步履不停”,全员坚守岗位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而奋力冲刺,用实际行动书写最美“敬业福”。

2022年6月30日,东四织补项目召开了“大干100天,确保外立面亮相”主题劳动竞赛,按下施工快进键,跑出城建加速度,全力冲刺外立面亮相节点目标。

由于工程七个院落造型奇特,且各层的外立面造型不同,所有院落的幕墙材料均为非标准化尺寸。幕墙材料组织面临量大、种类多、工期短,材料质量控制精度高、场外场内材料运输等综合难题,这给项目团队施工组织、工序衔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关键时刻,建筑部领导选派精兵强将驻场,帮助项目团队优化施工计划,强化施工组织,加强统筹协调,合理调配生产资源。采用“人”字架、叉车、自卸车等水平运输工具,保证每道工序紧密衔接,始终守住安全、质量底线,最终按计划完成了45000平方米幕墙施工,8400平方米陶瓦屋面施工,顺利实现外立面整体亮相。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北京城建充分体现了国企的担当。”2023年8月24日,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区委副书记、区长周金星一行到东四织补项目调研,对项目各项工作表示充分肯定。

坚持首善标准,确保优质履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北京城建“国匠兵魂、使命必达”的铁军精神不断淬炼着团队的意志品质,激励着团队的责任担当。

2023年9月30日,东四织补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2024年6月3日,工程圆满实现交付,迎来时尚国际名牌、沉浸式剧院、高级生活方式等多种业态入驻。在后期运营中,东四织补项目将被命名为隆福寺东院,作为隆福寺二期的一部分,于10月份开启整体试运营。

非凡匠心,筑梦前行。经过城建建设者四年多的奋勇拼搏,坚毅笃行,拥有600年历史的隆福寺蝶变重生,北京老城再添文化新地标,城市更新焕发时代新容颜。

“这里随处可以看到延续旧城色彩体系的灰色墙壁,新与旧的融合无处不在。”隆福大厦的老员工老郑说,改造后的隆福寺园区引入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元素,但不变的是,这里依旧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印记。

“一切都变了,一切又好像没有变。”居住在隆福寺街区胡同的刘阿姨说。

传承历史文化,融入现代需求,植入新潮业态,提升运营品质。如今,蜕变归来的隆福寺商圈已跃升为北京文化消费新地标。相信,未来隆福寺地区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人游走在古都文明与现代文化中,尽享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