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资讯>城建工程
为生命科学光影成像筑基
时间:2025-03-13
【 字体:

 春节过后,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项目迅速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现场100余名建设者,正在加快推进二次结构施工,防火涂料喷涂、机电设备管线安装和外幕墙龙骨焊接施工,向着一季度“开门红”、6月30日外围亮相发起全面冲刺。

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二期建设内容,也是目前唯一立项建设的“十四五”北京市交叉研究平台项目。

该项目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聚核区,虽然总建筑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但其建成后,将结合一期项目形成更为成熟、先进的实验园区,并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全景式研究和解析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推动生物医学研究的范式变革。

可以说该项目投用后将对我国在辨别人体生命存在特性并对疾病的诊疗提供更加精确的影像及相关数据信息支持。

在项目经理路伟伟看来,高精尖工程带来的技术难题很多,其中辐照室和回旋加速器的专用房间需求特殊,墙体最厚要达到1.7米,相当于一名成年女性的身高,为了保证墙体无裂缝的工艺要求,在加固模板时除了在横向墙面增加支撑密度外,在侧面采用贯穿钢筋进行拉结加固。“拉结手段可以让混凝土老老实实地待在模板里不乱跑,这样墙体凝固后成型效果更好,搭配严格的养护工艺实现特殊墙体的完美无瑕。”路伟伟说。

“钢混小组”实现精细化管理

精雕细刻国之重器需要团队有着同样精细的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的根基在地下,施工中我们成立了混凝土和钢筋两个工作小组,用精细化作业实现项目高质量建设。”路伟伟说。

根据使用功能,该项目被分为南、北两个区进行施工,项目部首先将管理人员按照岗位进行划分,形成两个小项目团队,实现团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又有序争先的局面。

7250平方米的地下室,不同尺寸的标高就有十余个,设立的混凝土专项小组针对多标高带来的施工难题进行三维建模,精准明确每一个坑的上下口线的位置及尺寸,指导现场开槽工作。为了让三维图纸准确落地现场,施工中对于基底标高采取“人工+机械”的开挖模式,项目总工程师左伦源说:“由于基础为卵石层,常规的机械挖掘很难将挖掘深度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挖掘时我们先由人工清理大石块,再使用挖掘机进行土方挖掘,最后进行修整,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基础标高能够和三维图纸几乎一致,同时精细化挖掘也为我们节省了5%的混凝土用量。”

而钢筋小组需要将图纸上的钢筋数据变为现实的材料,确保在设计规范内优化每一根钢筋的使用,同时对“废钢筋头”进行分拣再利用,由管理团队接手此项工作后,让每一厘米的钢筋都能用在关键位置,最终整体地下钢筋用量同比减少了5%。

因地制宜生产效率无滞后

相比技术上的精细管理,对生产经理郑华锋来说,施工组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技术方案能否准确落地。

来到施工现场,整个项目仅有西侧南北贯通的一条道路进出。“没有循环路意味着无法形成大面积循环作业,需要生产团队将项目分区并细化施工进度计划。”郑华锋说。

最终该项目地下部分被分为6个区,地上部分则被分为3个区。路伟伟说:“自南向北推着施工成为我们现场生产工作的核心,同时每天都要通过专题会议落实针对分区确定工序先后、材料进场的数量和时间、工人安排与组织等一系列问题。”

“递推跳仓法”的成功应用便是精细化施工的代表之一。相比跳仓法的隔区施工,这个递推可谓名如其形,跳的不再是区域而是以7天为单位的时间,让混凝土的体积膨胀和应力释放更加“痛快”,同时采取带模养护的工艺,虽然增加了模板投入,却保证了整个墙体最高的验收合格率,成为怀柔科学城首个应用这种工艺的项目。

提高效率不能仅依靠加人、加机械,比如地上钢结构施工时,为了保证钢结构安装的准确,管理人员将图纸上的每一节钢结构进行编号,并针对生产计划与生产厂家进行加工尺寸、生产周期、运输时间等问题的反复沟通。“每天进多少料?从哪里起吊?哪些地方可以临时堆料?这些问题每天都要确定,否则材料积压会严重影响进度,可以说“今日进料、今日用完”成为施工百余天的常态。

最终,该项目主体结构仅用120天实现封顶,比计划提前了约7天。目前,项目团队对机电管线的深化设计以及后期装修的组织工作正在进行中,针对项目产学研用的不同功能而进行功能区划分作业将成为春节后的重点工作。下一步,团队也将全力以赴,确保2026年该项目按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