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城建二公司承建施工的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一期3号、4号楼数据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未来,整个一期项目将容纳下总计2.4万台设备,成为京津冀区域新基建中数字产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
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一期项目坐落于国家级生态镇——大王古庄镇,北与北京市通州区、西与河北省廊坊市接壤,犹如镶嵌在京津冀“金三角”核心区域一枚动力十足的“数据引擎”。2022年4月,二公司成功中标该项目,中标额达13.92亿元。该工程总建筑面积25.7万平米,其中包含的建筑单体为:5栋数据中心、1栋运维楼、1栋后勤楼、5栋门卫、1栋连廊;构筑物及室外大型设备包括:4栋室外发电机组、蓄冷罐、埋地油罐、电缆隧道等。项目建成后,将为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以及京津冀区域内其他城市,提供算力基础资源要素供给,并逐步建设成为华北地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大数据产业集群地。
对二公司项目经理张鹏和团队而言,参与这个25.7万平方米的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压力与挑战并存。
钢筋间距等于一根手指的宽度
建设大数据中心已成为大势所趋,根据专业机构统计,全球数据总量每隔18个月就会翻倍,同时以5G、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2023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从680亿元增长至2470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未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数据中心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分为两个标段建设。作为一标段项目总工程师的张鹏,在二段项目担负起了项目经理的责任。
从事大数据产业项目,张鹏和团队可谓经验丰富。“大数据中心未来会布置机组设备,用作企业的数据储存和应用,设备重量大、数量多,对结构强度的要求极高。”张鹏说。
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祥的电脑上,一张图片将何为高强度建筑展示得淋漓尽致,两根工字钢的立柱足有2名成年人高,钢柱间插着一块厚厚的钢板,钢板周圈还密布了数十根拇指粗细的钢筋。“这便是钢板剪力墙和劲性钢结构骨架,钢材外部还要包裹厚实的混凝土外衣,这样的结构在我们这里非常普遍。”张祥说。
为了承载起足够的设备,1.6—2吨/平方米的荷载参数几乎等同于每平方米要压上1辆越野车,要保证如此巨大的荷载钢筋的排布也非常密集,从现场作业区的钢筋分布可以看出,两根钢筋间甚至只能勉强插入一根手指。
高强度建筑不仅是主体部分,地下基础施工桩基时,间隔1米的桩群甚是壮观,而最小的间距更是仅有0.8米,这样的间距只能勉强站下1名成年人。
大量钢结构需要强大的现场加工能力,项目部采用水锯替换常规切割设备,将以往逐根加工的钢筋变为整捆裁切,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切割面的平整顺滑。
从全面跃出地面到主体结构封顶,团队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在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后,项目部以11天一层标准层的极限速度,将包含“大量剪力墙+钢构件劲性结构+大体量高强度混凝土+大跨度高支模”的复杂结构的进度管理提升到了全新高度。其中,工艺流程的调整至关重要,项目部倒排工期,将每天工作细化为具体操作内容的表格,落实到每一支劳务队和每一个班组,乃至每一名工人的身上,最终实现了提高施工效率近30%。
因地制宜地“拐弯抹角”
站在大数据中心前,看似方方正正的建筑内部却有着诸多零容忍要求。
大数据中心最忌讳的便是渗漏,作为依托电力驱动的大型设施,大量管线需要从外部接入建筑内部,这就产生了庞大数量的穿墙管道。传统施工做法会在一块钢板上插入最少2排6根、多至几十根的钢管,钢板埋入墙体中,钢管向两端延伸的部分突出墙体用于让线路通过管道进入建筑内部。而这种工艺最大的问题就是钢管与墙体接触的区域空间狭小,同时多变的弧形施工角度让管道间的模板拼接难度大,容易成为后期使用中的渗漏点。项目技术团队围绕这个课题开展创新攻关,将钢板由1变2,并根据墙体宽度确定钢板间距。“也就是用钢板替代穿墙区域的模板,并通过上部预设的孔洞向钢板之间注浆,确保密实度,这样钢管不再直接接触混凝土墙体,整块钢板作为模板可以有效提高拼缝处的密实度,而抹掉了弧形角度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渗漏问题。”张祥说。
“抹角”方案消除渗漏隐患,“拐弯”技术则聚焦结构质量。由于大数据基础结构强度要求高,大量钢筋、钢板植入后造成梁柱交界位置的拐弯处无法灌注密实。为此技术团队制作了一个“漏斗”,这个“漏斗”的窄头被设计成拐弯的形状,并可以根据浇筑区域的变化调整角度。施工中,将混凝土从宽口倒入,再通过窄口精准送入结构中,如同挤奶油一样将混凝土密实地灌进这些犄角旮旯,确保结构密实安全。
上述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分别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评选的2024年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此外,该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也分别获得北京市和天津市质量最高奖项,成为区域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项目。
“T+3”背后的定制服务
细数北京城建二公司涉足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追溯到近20年前。多年来,二公司持续参与相关项目建设,为团队积累了大量的专项技术储备经验,其中“T+3”的定制化服务方案便是其中的代表。
这个“T+3”便是“楼宇建筑结构的施工周期T+3个月机电调试交付”。张鹏说:“基于拥有此类项目的建造经验,我们在开工前便可以根据业主需求对大数据类基础设施的关键点进行细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
针对大数据项目哪些是关键设施、哪些需要尽快交付、哪些可以多工序合一,项目团队也都了然于胸,可以实现专业化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模块化推进。通过多个项目实践,项目团队对业主最核心的需求了如指掌,可以保证业主不同需求阶段的区域建设分步完成。
项目层面负责具体实施,公司层面则聚焦顶层设计,2024年二公司成立了数据工程中心职能部室,以分公司、项目部为依托,以数据中心工程项目为载体,全面开展数据中心品牌的建设工作,打造国内数据中心工程建设的专业化队伍。
春节过后,在张鹏的带领下,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紧锣密鼓地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迅速转入新的施工阶段,全力推进各项工程任务。目前,已有300余名建设者进驻现场、加速“奔跑”。项目团队正着手推进3、4号数据中心的二次结构砌筑及装饰装修工程,同步开展1、2号数据中心的定制化交付工作,向着打造高性能、专业化、节能化数据中心产品的目标发起冲锋。
“未来数据中心类项目最重要的还是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操作”二公司总经理郭阔阔说道。其中精细化管理便是通过对工程建设及大数据产业的理解,合理组织施工力量和技术方案;专业化操作则聚焦于从结构建造到定制化交付,以及后期运维的全过程服务,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为业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服务成为此类项目建设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