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责任
北京晚报:“农业花园”如何“变土为金”?
时间:2018-04-24
【 字体:

 

“农业花园”如何“变土为金”?

密云新农民的新功课:告别泥与土 每天“阅读作物”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04月23日 

“在满眼绿油油的环境里工作,心情咋能不好。”站在西红柿藤蔓下,剪叶工刘晓红笑得露出了牙齿。在密云水库下,有一座现代化的“农业花园”——极星农业科技园,里面的生菜和西红柿都是在自动化的环境下、100%零农药生长。“农业花园”不仅孕育出了北京产的有机蔬菜,还成为周边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新农民 工作环境令人羡慕

1979年生的刘晓红,是密云区穆家峪镇南穆家峪村的农民,在来到极星农业科技园上班前,一直是守在家里的家庭主妇,每年自己交着1000元的社保金。2017年12月,经姐姐介绍,刘晓红第一次走出家门,开始了打工之旅。

“刚开始我对自己还有点担心,怕做不好,不过这里的同事都很好,培训了一个月,手把手地教我们。”身强体壮的刘晓红,个头也高于女性的平均水平,便成为了一名剪叶工,每天负责修剪西红柿藤蔓上的枝叶,就像是西红柿的“美容师”。

“剪叶也有讲究的,要贴着藤蔓从下往上剪,不能给藤蔓留下‘疤痕’。相比于最初,我现在20分钟就能剪完一排了。”每天早晨,刘晓红骑上15分钟的电动车就能到达科技园,在这里工作七个半小时,每月扣除保险后的净得收入就有4000元。这在南穆家峪村里,算得上是令人羡慕的高收入。

“我可是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刘晓红告诉记者,每天在绿油油的环境中被藤蔓枝叶围绕着工作,整个人的心情都变得格外好,“每次我发朋友圈,别人都特羡慕我的工作环境。”

新功课 上班阅读作物

在极星农业科技园里,除了刘晓红所担任的剪叶工,还有绕蔓工、落蔓工、采收工、梳花工和包装工五个工种,共50名工人。无一例外的,这些工人都是来自周边的农民,在科技园中第一次当上了产业工人,也是国内首批具备荷兰农业职业标准的产业工人。

而这50名工人的领头人、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丹,则是一位有着留洋背景的“农民”。徐丹大学就读于现代有机农业发达的荷兰,来这儿之前,已经从事了五年的植物科学与有机农业领域工作。“如果说现代有机农业在国内并不新鲜,无土栽培、滴灌等技术也频频出现,我们这里的优势便是集合了荷兰现代有机农业领域的整套系统。”徐丹介绍,在科技园里,有一种理念叫“阅读作物”,就是观察作物的生长并根据它们的需求来制定灌溉策略,调整环境参数。以西红柿为例,这里的西红柿生长速度被严格控制在每周25厘米。“每天早上我们都要去看是否长够了3厘米,同时对土壤的盐分含量等数据都要监控,如果有异样我们就要考虑培植土壤、温度等是否出现异样,并及时‘治疗’,而这种质量完全通过调整环境和注入营养液来完成,不用一点农药。”

新大棚 西红柿大小一个样

位于密云水库下的极星农业科技园,是由北京城建六公司投资建设,科技园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目前建成投产的一期项目占地3.3万平方米,包含2.2万平方米的番茄种植区,以及水培生菜区和育苗区。

昨天,记者来到了科技园内。说是作物大棚,这里却更像是一座现代化的厂房,整齐的设备,干净的地面,人进入前必须先换上防护衣帽、进行手部消毒并戴上专用的隔离手套。走进水培生菜区后,记者看到的场面更不一样了:2000平方米的生菜区,几乎看不见工人,只有一排排铝合金栽培槽,每排栽培槽上栽着42棵绿莹莹、品种不同的生菜。

“我们采用的是全自动可移动式栽培槽,工人们只需要把菜苗点进栽培槽中,随着生菜的生长,栽培槽会向前移动并自动调整间距,为生菜生长留出适宜的空间。”徐丹介绍,带有坡度的栽培槽,每5分钟会自动喷一次营养液让其顺坡流过生菜根部,既能保证根部持续获取氧气,多余部分还可回收。从播种到采收,2000平方米的小小天地中,一年能生产出70万棵生菜,是传统大棚方式产量的10倍以上。

到了西红柿种植区,又是另一番景致。半米高的平台上是整齐排布的培植基,西红柿的根茎钻破培植基蜿蜒向上直到顶部,绿色的藤蔓之下,则是一串串或红或绿的果实。最巧妙的是,顺手摘下几颗,每一颗的个头大小都近乎相同。在藤蔓之间,还不时有比利时熊蜂飞上飞下。熊蜂很“蠢”,不会交流、不会识别,见花就采,但也正因为授粉顺序与西红柿的开花顺序严格一致,才让果实的大小、颜色、口感能保持一致

“我们这里已基本实现全自动、智能化管理,除栽苗、绕蔓、修叶、落蔓、采摘之外,几乎不再需要操作工人。”徐丹说,温室自控系统能指挥各系统的自行运转,为作物生长创造稳定的环境,只要有互联网,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对温室远程管理。

新模式 定点帮扶精准扶贫

“我们通过支付农民土地租金、提供就业岗位的方式给农民带来直接收入,实现定点帮扶,提高密云区低收入人群收入。”城建六公司董事长朱忠择介绍,除了50名生产工人外,科技园内还有从事清洁、安保的农民50余名,每人每年能实现增收约2万元。项目二期建设及运营后,还将带动300到400名农民的就业

据了解,密云区政府也正筹划以投资入股的形式参与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的建设,获利分红将用于全区低收入人群的帮扶。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