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非遗搭上旅游“特快”村民家门口快乐创业
北京日报 2020年08月21日
本报记者 赵莹莹
“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间。”8月19日晚上9点,玲珑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会萍站在手机摄像头前,开始了一场新的直播。距离4月16日她的人生第一场直播,整整120天。
“一场疫情,真是让我什么都学会了,淘宝、抖音、快手,我都开了直播账号。”摄像头下的朱会萍,远没有李佳琦那样的自如与灵敏,但透着股认真劲儿,“每次直播完都有人下单,不像过去,一年到头得靠全国各地参加展会拿订单。”
“跑”着参展,是密云区石城镇石塘路村人朱会萍在2019年7月1日前的工作状态。
地处潮白河畔的石塘路村,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因修建密云水库,村民们为水源保护放弃了大片田园。拿什么挣钱?2000年开始,朱会萍琢磨起创业之路,也曾尝试过卖各种农产品,都没啥起色。直到2009年,为了给母亲做出一款舒服的枕头,她想起了姥姥家的空心枕。这种空心枕正是用玲珑枕技艺制作的,一段与非遗结缘的故事开始了。
“玲珑枕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是宫廷乐师推敲‘雅乐’和舞蹈创作时的偶然发明,属于宫廷物件。”带着保护与传承的想法,朱会萍不仅重拾玲珑枕的制作手艺,还成立起专业合作社,拉着村民入伙。
2012年,玲珑枕被列入密云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会萍随后也被认定为技艺传承人。“虽然成了密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玲珑枕对外的知名度不太高,每年我们主要靠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展会来推销。”
变化,是从2019年7月1日开始慢慢发生的。当天,由密云区委区政府联合北京城建集团、北京文投集团共同改造提升后的云蒙山风景区正式开园,密云三烧和玲珑枕作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被邀请免租金入驻景区。
“改造升级前,调研团队专门做了一份《云蒙山区域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调查报告》,发现在此前的旅游业发展中,对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云蒙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笑宇说,挖掘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景区内再现了“鱼跃龙门”的祈福文化;两处非遗体验馆,则成为游客了解密云的另一个“窗口”。
开园一年整,山清水秀的云蒙山风景区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也为玲珑枕带来了不少新粉丝。朱会萍的淘宝店铺销售量,今年以来也是节节攀升,从1月的299元,到5月的14799元,再到7月的33700元,半年增加逾百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体验馆成了我们线下销售的唯一渠道。”她说,有时卖家会在评论里留言,说在景区看到玲珑枕后很喜欢,考虑到不方便携带,回家后特意上淘宝下单。
得益于销量增加,朱会萍今年又新吸收了100多名农村妇女和残障人士加入到合作社中共同增收。“心灵手巧能做玲珑枕的,一个月最多能挣四五千元。”朱会萍说。
全新的云蒙山风景区,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的致富路,不仅为北京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更开创了区域与乡村振兴的新契机。“如今,我经常给客人推荐云蒙山风景区,邀请大家来山上转一转。”朱会萍笑着说,玲珑枕要和景区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