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作为中国首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的设计者,迎来了60岁华诞庆典。
六十一甲子,励志铸辉煌。
六十年间,在中国轨道交通5033公里的运营里程中,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主持或参与的设计就达到3000公里。
六十年来,先后主编了多项轨道交通领域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申请并拥有上百项专利,并致力于专利技术的成功落地,打造轨道交通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所采用新技术的引领者。
六十年,在设计、勘察及咨询、施工等领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华夏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奖、詹天佑奖、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上千个奖项。
六十年,从成立时的20人发展到拥有5000多名职工,50多家分支机构遍布海内外,这支卓越的城建设计队伍还包括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勘察设计大师,以及百余名设计各专业的资深专家。
六十年来,伴随着中国城镇化改造和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步伐,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像一辆不断提速的都市快轨列车,在设计、投资、建设、设备、运营等领域接连赶超、革新,如今,脚步已走出国门,抢占海外市场。
那年,那月,那事
“1958”这个普通的数字,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轨道交通建设,是开篇,是起点,从此之后,一甲子耕耘跋涉,轨道人百炼成钢。
见证诞生。
“1958年是中国地下铁道设计处正式成立的日子,在此前的1956年,北京市就建立了一个地铁筹划小组,一共20个人,其中包括5名苏联专家,非常荣幸的是我当时就是这个小组里的一员。”多年前,记者曾经采访过见证了“一九五八”这段历史的一位老先生,对于当年发生的事情,老先生印象尤深,“1958年9月,中央决定北京地下铁道由铁道部全面负责设计与施工,成立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地铁筹备小组改为地下铁道设计处由工程局负责领导。”老先生当年还是小先生,在设计处负责对外联络工作,不仅能常常和苏联专家打交道,还为地铁设计问题登门拜访过梁思成。
同样组建于1958年的还有铁道部工程局下属的钻探队、测量队、地质科等。
1961年3月,铁道部工程局下属钻探队、测量队、地质科合并成立勘测队,由地下铁道设计处负责领导,办公地点也由原铁道部办公大楼迁到了霞公府4号。同年5月,地下铁道设计处正式更名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勘测设计处。
就在设计处搬到新址后不久,由于中国遭遇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北京地铁建设被迫下马,当年7月,铁道部下令撤消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但地下铁道设计处建制予以保留,更名为地下铁道研究所。不仅如此,1961至1962年期间,陆续回国的学习铁道专业的留苏人员、各高校铁道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继续被分到地下铁道研究所,中央意图明确,养精蓄锐,为中国地铁大规模建设积聚势能。
激情燃烧的岁月。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1965年2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一份《北京地下铁道修建方案》上批注下这八个大字。如今作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的质量方针,被深深地写进了城建人的脑海。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北京地下铁道的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
1965年, 26岁的上海人沈景炎还是上海铁路局某机务段的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有一天,他正在工地实地测绘,突然接到了局里的命令,要求他三天内北上首都接受一个秘密任务。沈景炎马上回家,带着一只仅装了几件换洗衣服的木板箱,坐着硬皮
火车来到了北京,住进了北太平庄铁道部党校宿舍。
1965年4月,铁道部下令恢复了地下铁道工程局建制,北京地下铁道研究所再次更名为地下铁道勘测设计处。铁道部从铁路系统调集各专业技术骨干,优秀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都成为被选拔的对象,半年间,处机关职工就达到了370人,勘测队也达到了260人。
沈景炎正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60年后,这些年轻人中很多人的名字以一种荣耀的方式,写进了中国地铁的发展史。
从1965年7月开始建设,到1969年国庆前夕通车,北京地铁401线(1号线一期工程)只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就完成了长达22.9公里的地下铁道线路建设,这样的建设速度世界罕见,同时也结束了中国没有地铁的历史。
轨道人曾经都是解放军。
地铁1号线建设的同时,2号线的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70年2月,在北京地铁1号线通车四个月后,铁道部地铁局、北京市建设局所有参加地铁施工的队伍整编为铁道兵第十五师。其中原地铁设计处改编为铁道兵地下铁道勘测设计队,团级建制,代号总字507部队,后直属铁道兵地铁指挥部,当时在编的干部、战士共349人穿上了军装。
1976年2月23日,原铁道兵第十五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七支队,铁道兵勘测设计队改编为基建工程兵地下勘测设计队。
刚改兵时,设计人员都穿上了“四个兜“的军装,开始挺新鲜,时间久了就产生了诸多不习惯,军队的首长们给了设计人最大的宽容和逐步适应的过程,例如,允许设计师可以在平时着便装,但穿军装时必须注重整顿军容,几年以后,设计队显出整齐划一的军队风格。
从1970年到1983年7月1日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集体转业,北京城建设计的将士们一共穿了13年的军装。
13年的军旅生涯,为城建设计血管里注入了“红色基团”,城建的文化基因得以升华。
北大街五号——中国地铁始发站。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五号,曾经是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1号线设计图纸的原产地,被老一代地铁人称为中国地铁始发站。
刚退休的武汉成1976年是刚应征入伍的小兵,他不仅参与了北大街五号办公楼的建设,还是搬进办公楼、宿舍楼居住的第一批员工。
当年的阜成门北大街人烟稀少,只有农田菜地和城墙。办公楼和宿舍楼,不仅是设计师自己设计,很多地方还自己施工。武汉成记得,他们每到休息日都在义务劳动,去很远的地方拉土、捡碎砖……由于部队资金紧张,新建的办公楼地上只做了4层,局部5层,建筑面积加在一起也仅有16885.9平方米,即便如此,这组颇具时代感的建筑也是当时二环路的地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新建的基地经受住了考验,9月初,城建设计的官兵们搬进了美美的新家。
1983年7月1日,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科研设计院与北京指挥部32000名官兵一起,脱下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次大裁军兵改工中的一员。
改革带来001号的阵痛。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以1978年为起点,城建设计的命运,和着共和国的脉搏,跌宕起伏。
在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档案室里,保存着一份珍贵的资料,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设证字001号”证书。1983年,城建设计人脱掉军装,同时脱掉的还有上级拨付的经费。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设计同行还在吃皇粮时,北京城建设计院已率先成为国家第一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成为设计行业中的“小岗村”。
1984年,随着北京地铁2号线竣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停滞,遇到了瓶颈,没有地铁工程设计,城建院七百多人的企业每月工资要二十几万元,钱从哪里来?
同是1984年,时任城建院三室主任的王新杰第一次站在石油部中原油田的办公室,当时的中原油田为新开发项目,需要在豫北大地建设大量的厂房和小区,石油部规划院已完成了前期总体规划,还没完成具体设计工作,王新杰为城建院主动请缨,希望能把后续的设计工作承揽下来,却当场受到置疑,“设计地铁的人搞民建,行吗?”“怎么不行?我们除了设计地铁1、2号线,也参与设计了毛主席纪念堂等保密工程,只是由于工程性质不同,才不可说。”在王新杰等人努力游说下,中原油田的领导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了城建一个居住区的设计任务。
这是一个开端,城建院又接连拿到了办公区、生产区全部的设计任务。军旅文化让城建设计人敢打敢拼,不畏艰难。从一个居住区到几个综合性小区,城建院的设计人在中原油田前前后后干了三年多的时间,真正走出了无米下锅的困境。
也正是有了中原油田的工业民用建筑履历,才有了后来的方庄小区、中国大剧院、中信大厦等一大批民用建筑的承揽,“以地上养地下”,公共与民用建筑设计就这样作为另一条腿,让这个年轻的设计院在困境中站起了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共与民用建筑设计领域根据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的特点,找准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是依托集团资源优势,做强民用建筑领域;二是以服务营销做强车辆段开发项目,先后在七个城市完成了十余个车辆段开发项目;三是立足沿线用地规划及一体化开发,拓展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四是塑造公共建筑、校园建筑品牌;五是做大做强新的优势项目——综合管廊设计。
曾经的地铁勘测队,也逐渐发展成为可承接城市轨道交通、市政、铁路、工民建的设计咨询、勘察、测绘、监测检测、监理等业务的大型综合勘察、测绘企业,同时在智慧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勘查、岩土工程施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科技研发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成为引领城市轨道勘测行业的龙头企业。
轨道人,让事业伸向远方。
2016年7月的一天,来自吉林长春电视台的一份采访申请发到了笔者的信箱里,为庆祝长春轻轨1号线开通,长春电视台计划拍摄长春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纪录片,点名采访院里参与过长春轨道交通建设的三位老同志。
90年代,城建院老一代设计人主持了长春城市有轨电车预可研工作。1997年3月,长春市的同志来京申请立项,就住在城建设计院办公楼的旅馆。在立项过程中,有关部门临时提出要增加城市路网规划。长春轨道交通的同志求教北京城建院的专家,在专家们的教导下,经过一个月的日夜修改,获得了最初的路网规划。1997年10月,长春轨道交通立项批复,直到2017年7月,长春地铁1号线通车,其间走了20年。
有人说,人们年轻时的经历,可以影响一生。在城建院,每一代地铁人,都有着深深的地铁情结。转工后经济最困难的几年,没有地铁任务,城建院始终保留着地铁所的编制,设计师们从未忘记设计中国地铁的初心与梦想。
施仲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新杰(后任院长)、沈景炎(后任副院长),这些地铁设计的前辈们,无论走到哪座城市,都不忘向当地政府宣传地铁作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优越性,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国家还拿不出太多的钱修建地铁。
上海,青岛,南京,重庆,武汉,深圳,济南,石家庄,杭州,成都,沈阳,天津,西安,宁波,郑州,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今天,城建设计市场覆盖全国已批复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城市的80%,业务覆盖国内外60多个城市,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勘测、施工图审查等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60年来一直保持行业领先。
突破,创新,超越自我
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到大发展阶段。
2002年,城建设计板块将四个专业院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迈出了新世纪企业变革的第一步。
2005年,以小企业改革为契机,城建设计又理顺产业结构,集中精力打造了中国地铁、安捷、信捷、顺捷四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而形成完整的从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咨询、工程设计、管理等一整套体系,轨道交通产业链初步形成。
突破自我,打造轨道交通第一股。
2014年7月8日上午9点30分,对北京城建设计这个老字号企业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随着香港交易所的铜锣敲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顺利登陆香港主板市场,被誉为中国轨道交通设计第一股,以此拉开了中国轨道交通建设海外融资的序幕。
“作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领军企业,未来我们要走向海外,走向国际化,我希望通过国际资本的介入,打开融资渠道,拓展新的产业格局,同时打造我们国际化的品牌新形象。”上市当天,设计发展集团总经理王汉军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说。
“城建设计顺利登陆香港股市也意味着中国国有建筑设计企业混和所有制改革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海外媒体这样评价。
曾经独步海内,如今再拔头筹。2014年企业香港上市,标志着北京城建设计已成功走向世界。此后4年,他们站在了更广阔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轨道交通及城市建设的综合实力和技术优势,展示中国建筑工程设计、技术人员的迷人风采。
设计引领,五大板块协同发展。
投资拉动、设计引领、产业推进,城建设计从单一的设计企业逐步发展为集设计咨询、投资融资、总包建设、运营管理、科技产业化五大产业的企业集团,城建设计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4年2月,春寒料峭,设计发展集团一行人却频繁出差去青岛。不久后,企业第一个以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式承揽的EPC项目——青岛城阳有轨电车项目成功落地,这项工程,从可行性研究到达到运行通车条件仅用了8个月,标志着城建设计产业链首次成功从设计延伸到施工领域。
该工程为城建设计产业化板块实践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有轨电车智能控制系统是城建设计所属专利项目,2014年,“现代有轨电车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服务”项目成功孵化,“北京城建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核心产品成功落地。
如果说城阳有轨电车EPC项目是为城建设计的产业链布局打开了一扇窗,那么接下来的安庆外环北路工程打开的则是一扇大门。
2015年5月6日,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安庆市政府正式签约,以PPP模式投资、建设安庆市外环北路基础设施项目。北京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华评价这项工程,“这是国内以PPP模式建设市政道路基础设施项目的首次尝试,也是北京城建设计上市后PPP项目的破题之作,更是北京城建投融资板块取得的重要突破。”
三年来,城建设计相继中标贵州遵义凤新快线、昆明滇中新区空港大道、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机电)、北京新机场轨道线……今年6月15日,城建设计一举拿下38亿元的安徽东黄山国际小镇基础设施PPP项目。
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全产业链布局迅速展开。
从安庆到黄山,从单个建筑到城镇建设,规模的升级也是城建设计产业协同发展的缩影。
2017年4月6日,北京首家、国内规模最大的企业级PPP研究中心——北京城建PPP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从此,城建设计有了研究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化平台,有力助推城建设计整合优势资源,开展PPP领域合作交流与模式创新,城建设计再次引领行业发展。
不忘初心,中国标准走出去。
2016年的一天,城建设计派出一支小分队从北京出发,飞往莫斯科参与莫斯科地铁设计工作。从1956年苏联地铁专家组抵京指导地铁设计,到城建设计师奔赴莫斯科修建起铁,60年的轮回,让北京和莫斯科再次相遇。
历史如此巧合。60年前,“小老弟”受教于“老大哥”;60年后,“小老弟”要在“老大哥”面前一展身手。
这次参与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的设计工作,已经不是北京城建设计第一次走出国门。早在1970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通后不久,城建设计就被祖国派往朝鲜援建地铁。而就在今年,由他们负责整体设计工作的越南轻轨1号线即将通车,这是城建设计第一次将中国轻轨项目标准带到国际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城建设计已经为这座城市的第一条轻轨筹划了三年。2017年,该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评审。阿斯塔纳轻轨全长21.39公里,建成之后将把轻轨两端的通勤时间缩短将近一半。工程全部采用中国标准,也是中亚地区首条全部采用中国标准的轨道交通项目。
莫斯科地铁的设计方案,是中国标准首次进入欧洲地铁市场,这将是中国标准推向世界的开始。
60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见证了过去的沧桑,也孕育着未来的辉煌;60年是一曲激情的乐章,奏出了奋斗的历程,也诉说着伟大梦想;60年是一幅宏伟的蓝图,浓缩了历史时空,展开了新的使命。
60年是终点也是起点,愿城建设计的列车,更快、更稳、动力更强劲,以坚韧不拔的决心,驶向城市轨道交通的下一个60年,驶向中国城市建设的下一个60年,驶向辉煌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