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信息>企业动态
神农福地首创智轨新模式
时间:2021-09-28
【 字体:

湖南株洲,神农福地,充满创新活力的动力之都。

由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打造的株洲市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一期工程(下称“株洲智轨一期工程”),在服务城市发展,助力中部崛起开新局中发挥的产业带动作用。
株洲智轨一期工程由设计发展集团为株洲量身打造,于今年3月正式开通载客运营,在设计理念、技术攻关、运营模式等方面均为国内首创,为亟待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城市提供了一套可推广、易复制的新型解决方案,开创了国内中轻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新的应用场景。

该系统的成功落地运营,展示了城建设计“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综合实力,也是作为行业领军者引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践行社会责任的又一个生动实践。

另辟蹊径 破解城市交通发展痼疾

株洲智轨一期工程项目起于湖南工大站,止于向阳广场站,共设车站15座。经过株洲河西、河东两大中心各个重要节点,该线路对于加快株洲新老城区融合发展,发挥对外联络作用至关重要。

从开通至今,仅仅5个多月,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株洲智轨一期工程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累计客流总量超过400万人次。

拥堵缓解了,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乘坐平稳舒适。这是项目开通后,市民们普遍的切身感受。

“株洲智轨的按期顺利运营,为株洲市民带来了期待已久的福音,其作为客流主廊道的快速主通道效果立竿见影。” 设计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夏秀江说。

事实上,株洲市本身具备相对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础,但随着近年来城市的高速发展,公交交通发展却遭遇了瓶颈,一方面公交客运量逐年下降,仅2018年降幅就达4.28%,另一方面交通拥堵不断加剧,以新华路和建设路走廊路段为例,运行时速低于10公里/小时,整体通行效率持续降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刻不容缓。
城市主干客流廊道拥堵严重,原有公交系统运输能力不能满足需求,亟需对公交系统进行提质升级,呼唤更大容量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然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株洲目前尚不具备建设中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审批条件。

实际上,像株洲这样同等规模的诸多三四线城市,甚至不少省会城市,也普遍面临着同样的“成长的烦恼”。不仅如此,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全国将新增约80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地级市,可以预见,交通拥堵问题将愈发严重。

对很多城市而言,急需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但由于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周期长而且投资大,只能望而兴叹。

面对困境,城市公共交通该怎么发展?作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引领者,多年来,北京城建不仅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大力推动一线、二线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更依托科技创新力量关注三、四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痛点,投入人力物力,探索新思路,积极推动问题解决。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城市情况不一样,甚至城市区域内也存在较大差异,要因城施策,量体裁衣。”株洲智轨项目负责人张学欣说。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早在2018年,城建设计就介入了株洲公共交通系统设计前期研究工作。经过数月实地调查研究,项目团队收集了大量数据,为项目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力依据,最终“以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为基础的多制式公共交通系统共用廊道综合解决方案”得以出炉。

智能轨道交交通系统属于电子导向胶轮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新制式,是一种双向行驶的多编组胶轮车辆,它是一个集自主导向、轨迹跟随、全电驱动、智能驾驶等功能为一体的安全、高效、绿色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新制式。

据介绍,该系统综合造价和建设成本较低,以每公里造价为例,地铁为7至10亿元,普通有轨电车为1.5至2亿元,单轨胶轮有轨电车为1至1.5亿元,智轨系统仅为0.6至0.8亿元。同时,项目建设周期短,从项目开工到全部运力上线只需4至10个月。

从技术层面看,智轨系统首创了一种虚拟轨道精确感知方法,具有自主导向、轨迹跟随、全电驱动、智能驾驶等功能,自主智能“看得清”运行路径,感知偏差可控制在5厘米范围内,是中国轨道交通技术自主创新标杆。

此外,车辆本身“肚量大”,3节车厢能载客300人,是普通公交车的4倍,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编组。尽管体形庞大,但却是一个灵活的“胖子”,在城市中穿行时,转弯半径和普通公交车并无差异,最小转弯半径仅为15米,同时采用类似高铁的双车头设计直接省去了掉头的困扰。

通过与地铁、有轨电车、BRT等中轻运量制式相比,智轨系统综合优势突出,更加符合城市实情。

“株洲智轨系统的成功运用,是城市保障公共交通高效优质服务快速实现的典范,有很强通用性,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夏秀江表示。

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株洲智轨不仅拥有时尚的外观、科技感十足的内在,在提升运量、缓解拥堵方面效果更是显著,受到了越来越多株洲市民欢迎,成为株洲公共交通网络骨干主线路,助力提升城市形象。

智轨+公交 国内首创城轨交通新制式

提出好的方案很难,但是真正推动方案落地难上加难。

通常情况下,新建公共交通意味着开辟新路线,建设新线需要更多的投入、更大的城市空间。但是,大多数城市已有道路尤其主要交通干线的道路资源极其有限,株洲面临同样的问题,道路不能搞大开挖,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智轨系统不可能再新建一条专用道路。

面对新考验,项目团队只能“另辟蹊径”。

项目团队认为,城市交通的根本目的是运输人,是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而不是通行车辆。快速廊道不是简单地占用车道,而是对现有道路空间进行再分配,让更多的人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到达出行目的地。

交通理念的更新,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结合株洲市区不可能建设新线的现实条件,项目团队经过数十次实地调研,反复推演论证,凭借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深厚理解和经验,创新性地采用开放式运营模式——全国首创的“智轨+公交”多制式公共交通系统共用廊道综合解决方案。

这种方案通过采用“智轨+公交”“专用走廊+灵活线路”“主线+支线”运营方式,形成以智轨为骨干,常规公交为补充的鱼骨式公交运营网络,有效聚集分散客流,最大限度降低乘客换乘次数,进而提高智轨公交专用道运营效率,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增强客流吸引力。

然而,“智轨+公交”多制式公共交通系统融合在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都尚无先例。由于智轨系统与常规公交系统设计思路和控制系统架构大相径庭,两者的系统运营组织模式思路更是差异巨大,融合方案需要对株洲市区全市沿线公交线网进行大规模调整,一但融合不畅,整个交通系统运行效率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为此,项目团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经过30多次论证分析,深入考虑到每个细节,最终确定融合方案。比如在交通组织上,体现公交优先原则,设置公交专用道;在调度管理等控制系统融合上,综合利用路网信号协同、廊道信号优先等先进技术,将现有公交系统与智轨系统进行融合设计。

“智轨+公交”多制式公共交通系统共用廊道的做法,把整个城市公交都纳入系统化考量,提高了公交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实现了公交与智轨在同站台无缝免费换乘,在不降低公交覆盖区域的同时,降低公交重复系数,实现了干支线公交之间的串联,减少公交车辆对社会车辆通道的挤压,各条线路本身实现“微循环”,真正让公交“活”起来,同时降低了居民综合出行成本。

实践证明,这一创新理念认识与做法科学可行,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法。从实际运营指标看,株洲智轨已经将32条公交线路纳入专用廊道,共享路权运营。廊道建设前公交高峰期运营速度为8-14千米/小时,廊道建成后平均运营速度提高至18-22千米/小时,交通高峰期,廊道内公交比建设前提速60%左右。

除了解决“融合”问题,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同样不少。在项目团队看来,在既有线路做改造施工难度比新建线路难度更大。株洲市既有主干道路沿线存在各类市政管网、通讯网线、军用光缆,产权单位多,沿线途经三个区,涉及道路、绿化、燃气、路灯、电力等十余个专业,近十个关联单位,拆改协调难度很大。

线路穿株洲老城区、主要商业区,车流大,在中心城区地面实施,交通组织非常复杂,严重制约施工。由于施工期间交通不能停运,整条线路不能“线状”封闭施工,只能将线路划分成多个“块状”施工,分散意味着成本增加和管理难度加大。据统计,为了保证交通和行人安全,投入的交通疏导人员达1000多人次。
面对各种困难,项目团队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在施工关键阶段,管理人员24小时接力奋战,在城建集团内部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自2020年11月20日主体开工起,仅用120多天就完成竣工验收,并于2021年3月30日开通运营,创造了全国类似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速度的新记录。

“智轨+公交”融合构想,到设计方案出炉,再到项目落地,直至开通运营,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了城建设计在全产业链方面的优势和巨大的创新潜力,而这只是企业数十年来不遗余力服务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产业链协同 彰显资源统筹强大动能

设计发展集团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领跑者,具备勘察、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能力,可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一条龙服务。2015年以来,先后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打造了多个政企合作典范项目,助力地方城市建设发展。

株洲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最大的产业集群地,同时是中国智轨产业发源地,在“新基建”的引领下,这座城市正积极布局符合发展方向的产业,推动智轨系统落地既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未来做大智轨产业规模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设计发展集团投资建设株洲智轨一期工程,是政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能力、共赢发展的选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携手造福株洲市民的新样板。
项目实施中,株洲市政府给予各方面大力支持,协调解决问题。城建设计导入产业资源,深度参与线组网规划、可研方案编制和优化,帮助政府决策咨询,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人才、资本、技术、管理、产品服务支撑。

为了快速高质量完成系统安装、调试任务,项目团队依托城建设计在昆明地铁4号线积累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组建了由孟洪波、朱准等机电专家组成的10余名专家团队驻守现场,为智轨系统建设提供全过程指导和技术支持,按期完成单体调试、综合联调、试运行等各节点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开通运营。

多制式公共交通共用廊道、共享路权,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一体但各自相对独立并有序运行。

基于扎实的人才积累,参与项目建设的城建设计科技产业化技术团队依靠技术优势,按照纵向抽疏、横向加强、末端衔接的公交线路调整原则,对株洲全市公交线路进行全面优化,自主研发了国内独创的“智轨公交综合运营调度系统”。

系统融合公交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和智轨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深度集成乘客信息、视频监控、广播、电力监控、路口优先、综合维护等子系统,可实现融合调度、广播、车辆运行等17种服务功能,同时具有节省硬件投资、维护简单、可靠性安全性高、方便运维等优点。

以信号为例,该子系统实现融合运营和智慧调度,总体协同专用廊道上智轨车辆和公交车辆的运行、计划、统计等资源调配,同步考虑社会车辆交通需求,对路口红绿灯配时进行智能优化,进而实现信号优先,保证廊道内的车辆有序通行。数据显示,智轨建成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较2020年同期下降14.28%,社会效益显著。

此外,项目团队加强对外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智轨车长32米,总重量达40多吨,车辆轮压高,轮迹重复度高。从全国现有智轨运营情况来看,车辙是智轨道路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因此如何提高智轨廊道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彻底解决影响智轨安全快速运行智轨道路车辙病害,成为最重要最迫切的技术难题之一。

经过路面方案比选,项目团队携手合作单位研发“半柔性路面施工工艺”,半柔性路面属于密实-骨架嵌挤型结构,是刚性水泥砂浆与柔性沥青混合料骨架的复合体,刚柔相济,“刚”表现在通过水泥基灌浆料实现刚性与高流态有机融合,水泥砂浆填充在沥青混合料内部的孔隙中,极大提高了高温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抗推移变形能力。

“该施工工艺通过国家实验室实验模拟,以优异的抗车辙性能而著称,兼具有耐油蚀、免切缝、少维修、长寿命等优点。”项目技术负责人张洪剑说。

据介绍,在株洲智轨项目,半柔性路面使用近10万平方米,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面积的半柔性路面。目前项目团队正积极对半柔性路面技术进行科研立项做更深层次科研探索,推动建立半柔性抗车辙路面技术在智轨交通中的技术标准体系。

紧跟国家政策,把握新趋势,推动新发展。智轨系统的作用体现不仅在与既有公交系统融合,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和城市形象上,对促进智能道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也起到巨大带动作用。此外,智轨系统全电驱动积极呼应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贴合国内支持产业,成为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融合代表。

“株洲智轨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实践,直击低运量轨道交通发展的‘痛点’问题,与现状城市公交系统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制式公共交通系统融合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为类似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参考,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夏秀江说。

新方案、再领航。株洲智轨一期工程的建成运营,再次奏响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最强音,开启了中轻运量市场新篇章。放眼未来,城建设计不忘初心,牢记行业之责,以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贡献更多城建智慧、城建方案、城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