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信息>集团要闻
集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常抓不懈
时间:2015-01-07
【 字体:

2014年,历经调研、模板设计、方案研讨、数据采集、录入、校对等多个环节,集团人力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系统涵盖全集团2.5万余名员工的人事信息,实现了员工信息查询、人员调配管理、职工队伍结构、各类证书统计分析等多项功能。人事信息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集团人事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了对人力资源的管控、服务、保障能力。
近年来,集团人力资源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愿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实现“企业强大、职工幸福”,保证了企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
规范人才引进 优化人才结构
2013年初,为加强人才引进的计划性和规范性,集团制订下发了《关于规范集团全资、控股企业人才引进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不同业务板块企业人才引进的数量、条件、程序,为各单位引进人才提供了制度规范。此外,集团公司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先后引进了5名博士,助力企业科技进步;拟定了海外学子人才引进计划,几年来累计招收留学回国人才近50余人;引进高校毕业生,储备青年人才。同时采取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提前退休等方式精简冗余人员。通过把好人员进出关口,集团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人才队伍精干高效,为集团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加大培训力度 重视特色培训
每年初,集团根据各单位培训取证需求调查结果,制订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监督落实,确保培训效果。自2012年以来集团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667万元,组织各类培训班1586次,培训各专业人员21242人次。除造价、财务、安全、建造师续期等常规培训外,重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特色培训,极大提升了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其中项目经理轮训是集团自组建以来首次对项目经理系统开展的培训,共有411名在岗项目经理参加。整个培训以“管控成本,提高效益”为主线,按照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项目管理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收到较好的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待遇留人
近年来,集团公司两次发文调整集体转业人员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岗月度最低基本收入,并调整收入分配向经营生产一线倾斜。集团首创的项目管理法制度日益完善,风险抵押、考核兑现在各项目均得到落实,在全集团形成了“盈利光荣、亏损可耻”的共识。此外,重奖在急、难、险、重工程中有突出贡献、项目管理中有重大盈利的人才。集团职工人均收入逐年稳步提高,2013年达到7.9万元,在市属建筑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树立先进典型 发挥榜样力量
为激励人才争优创先,鼓励以事业留人,集团连续组织开展了三届杰出项目经理评选活动,经过审慎评选,共有50名同志获此殊荣,前两届杰出项目经理中已有9人走上全资控股二级公司领导岗位。并组织策划了《城建之星》的编写工作,在第三届杰出项目经理表彰座谈会上进行了发布,形成树立典型、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反映良好。
重视人才发展 创新培养机制
集团以国包部为试点,推动人才发展多通道建设,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国包部制定了包含《发展通道管理办法》、《薪酬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办法》三个管理办法的人才发展通道管理体系,已于2015年1月1日起试行。该管理体系有利于打破制约人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加强了吸引和保留中高端人才的力度,有利于集成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有利于引领并带动集团所属企业开展机制创新,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凝聚力、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稳定集团人才队伍、激发工作热情具有积极意义,在条件成熟时进行推广。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目前集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北京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10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3人,科技北京北京市领军人才1人,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技师3人,拥有高级职称 1765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25人,中级职称3815人,一级建造师1302人,技师、高级技师392人。集团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学者办公室、首席技师工作室。这种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体系,为集团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市属建筑企业中保持名列前茅,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