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京西明珠”之称的青龙湖畔,27栋整齐的灰色住宅楼依山傍水,拔地而起,此处便是北京市政府为7•21特大洪灾的受灾群众所兴建的房山区青龙湖镇山区迁移定向安置房。
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2012年腊月二十八,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当时的青龙湖镇中心0025地块刚刚完成拆迁工作,为了配合青龙湖镇政府和建设单位进行前期的项目勘察,八公司应镇政府和甲方的要求,紧急抽调300多名外施人员,冒着风雪严寒,仅用6小时便搭建了一道长达2.5公里的施工围挡,又一次刷新了城建速度,将城建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因此拿下了这项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
走进这个项目,记者最大的感触不是他们所创造的“城建速度”,而是这支队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畏险难、勇于奉献、诚实守信的风范。是他们,在600多个日月交替中,用汗水与梦想在这片安置房建设工地上谱写了一曲属于他们自己的恢弘乐章,正如一首交响曲,沉稳中不乏激情,顿挫中更显功力。
风雨中历练团队
青龙湖定向安置房工程总建筑面积19.16万平方米,包括28栋住宅楼和一座地下车库。工程于2013年3月份进场,现场根本达不到“三通一平”的标准,没水没电,项目经理部只得自己钻井抽水,租发电机供电。然而这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与各方的协调沟通异常艰难,占去了整整四个月的黄金施工期,直到7月份雨季才正式开始施工,因此项目刚刚开工便面临着工期紧、任务重的困难。
就在项目经理部放开手脚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偏偏天公不作美,本来气候干旱的北京城,偏偏迎来了连日的降雨天气,给正在进行基坑作业的项目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连日的雨水,使现场一片汪洋,没来得及硬化的道路,让现场变得犹如泥塘,施工难度大大增强。
“好在经历过7.21的洗礼,我们对2013年的雨季做了充分的估计,也提前做好了雨季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刘继生话语中难掩一股未雨绸缪的自豪感。
面对恶劣的天气变化,项目经理部制定了《雨季施工专项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基坑开挖前,项目测量人员都会首先针对开挖位置进行施工放样。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到现场实际情况,采取了泥浆泵在地下排水和地上抽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雨水排放,同时,为防止基坑塌陷,在基坑底部四周放置模板进行挡护,对已经开挖完成的基坑用彩条布进行覆盖,以防雨水冲刷致使基坑坍塌。
为了保证工期,项目经理部将所有栋号分工到人,每周召开进度会,恪守工程节点,全力确保在计划进度基础上完成节点工程。同时,还执行24小时巡视制度,确保信息通畅,随时掌握雨施现场的安全生产动态。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开挖的18个基坑全部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安全度过了汛期,且未因天气原因耽误一天工期。
困境中坚守品质
由于工期紧、任务重,赶工期,保进度固然重要,但工程质量是衡量项目团队以及公司实力与信誉的首要标尺,更是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这一点,项目经理徐立岩无时无刻不谨记在心。项目开工之初,他便提出了要创小区结构“长城杯”和小区竣工“长城杯”的质量目标。
“27个栋号,同样的标准,同样的目标,要么都创杯,要么都不创杯。”徐立岩的话语掷地有声。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们首先将目光对准了影响工程质量的一大元凶——钢筋。在钢筋收料方法上改“检尺”为“过磅”,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收料的影响,避免“缩径钢筋”的出现。
其次,项目经理部打破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的界限,大胆启用刚参加工作的技术人员担任栋号长,并在27个栋号之间展开劳动竞赛,争夺施工质量、工程进度、文明施工三面流动红旗,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但质量控制目标远超预期,而且为公司发展培养了综合性人才。
此外,项目部还将标准化与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规范作业为手段,以全程控制为保障,积极推行栋号挂牌制度、施工质量“明白卡”制度、质检人员培训制度等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施工的高质量。2014年5月,青龙湖定向安置房项目27栋楼及地下车库,顺利通过了北京市小区结构“长城杯”的终评验收,获得了长城杯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为了争创竣工长城杯,项目经理部在装修施工中更是下了大力气。因为青龙湖定向安置房工程27栋楼1841户均是精装修工程,入户可住,依照竣工“长城杯“的验收标准来施工,仅A户型一个厨房的贴瓷砖损耗率就达到了26.7%,成本一下子就增加了许多。但项目经理徐立岩却表示:“虽然成本增加了,但质量方面不能有丝毫马虎。”在2014年年中盘点显示,青龙湖工程实际已经潜赢。
点滴间润物无声
随着青龙湖定向安置房工程施工步入尾声,项目生产副经理刘继生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一天不完成竣工交验任务,他的心里一天不会踏实。
项目开工之初,项目部有3/4的管理人员都是入职不到两年的新员工,技术团队平均年龄甚至不到28岁。为了给新员工做好表率,刘继生长年吃住在工地,天天过着“白加黑”的日子,长期超负荷工作,一直血糖偏高的他就连吃药都是让爱人送到工地。因为工地位于村子中间,民扰问题不可避免,工地附近的村民几乎每个人都有刘继生的手机号码,电话常常在半夜响起,刘继生总是随叫随到,耐心解释,从无怨言。
“刘经理每次向我请假回家拿衣服,都好像是一副犯了多大错误的样子。”项目经理徐立岩笑着调侃。
27栋楼的群体住宅工程,其管理难度丝毫不亚于一栋高精尖的商业单体住宅。几百人的施工队伍投入到现场,根本不显眼,每天到现场去绕一圈都要一个上午,更别提那堆积如山的技术资料了,27栋楼就意味着技术人员需要做27套技术资料。项目副总工陈鑫是80后,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他带领着一群刚脱离象牙塔的年轻人,燃烧着青春,实现着梦想。
因为项目资金紧张。项目书记刘金山经常自掏腰包给食堂改善大家的伙食;春节前夕为了不耽误农民工兄弟回家过年,项目经理徐立岩个人拿出十万元给农民工发放了工资;为了保证外聘人员工资如期发放,项目部全体职工自愿把津贴全部拿了出来……
这样的例子在青龙湖项目经理部数不胜数,因为机缘,记者未能与所有人员面对面交流,但脑海中早已勾勒出了一个和谐奋进、昂扬向上的集体风貌。
如今,这支经过风雨洗礼的队伍愈显成熟,愈发蓬勃向上,面对工程建设最后的攻坚阶段,他们用坚定的脚步、有力的臂膀,无声地写出了必胜的誓言。